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破解影视明星“天价片酬”的困境

2016年09月27日 07:35   来源:人民日报   任艺萍

  个人的“经济理性”最终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天价片酬”表征了当前影视界的这一困境,当这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短视操作成为普遍现象,不仅是对观众观感的敷衍,也是对整个影视行业的釜底抽薪,成了当前制约影视业发展的一大顽症

  影视明星“天价片酬”现象经媒体报道后,成为近期舆论焦点。在央视新闻节目中,导演陆川、吴思远等人表示,明星片酬常常超过投拍成本的一半以上,严重影响了影视制作质量;而演员于荣光、英达、成龙则表示,一线演员是票房和收视的保证,高片酬是物有所值。“天价片酬”到底合不合理?同为影视从业者,观点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明星自带光环、自带粉丝,是收视率和票房的保障。作为最可预料的经济因素,明星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因此,在影视产业中,项目融资、影院排片以及电视台购片等环节,往往将明星阵容作为项目估值的重要参数。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而言,制片方竞相“举牌”,价高者得,似乎不难理解。

  尽管作用举足轻重,但占比过高的明星片酬对作品艺术质量的伤害显而易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头,影视业多工种高度集成,一部作品品质优劣,取决于各行当的综合效应,摄影、剪辑、音乐、服装、道具、化妆等,尤其是作为作品创意核心的编剧和导演,对一部作品的品质至关重要。而当下一些电视剧在高片酬的挤压下,明星以外的编导、剪辑、后期制作等环节大幅缩水,以致最终作品制作粗陋、气象卑弱,被观众戏谑为“五毛钱特效”。

  这种大明星、低品质的怪象正是“天价片酬”备受诟病之处。在这类“奇葩”作品的炮制过程中,演员只关心谁的出价高,而不注重作品整体制作构架;制片方在一定投入下,宁肯牺牲整体质量,也要重金招揽明星以赢得关注;购剧方不在意演员与作品是否匹配,仍然点名只要某某明星参演……这些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短视操作,不仅是对观众观感的敷衍,也是对整个影视行业的釜底抽薪,成了制约当前影视行业发展的一大顽症。男女主角除高片酬、高回报之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以致顾此失彼,剧情拖沓失真,为观众所诟病,不但于作品是灾难,于演员本人亦是败笔。

  个人的“经济理性”最终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天价片酬”恰恰表征了当前影视界的这一困境。制片方一方面苦不堪言,一方面也认识到大腕们“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博弈的结果是,形成了“明星价格奇高—制作成本缩水—作品品质下降—难以推出新演员—更加倚重少数明星—明星片酬推向新高”的恶性循环,其后果将由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演员、制片方、购剧方,本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人能从一个不景气的行业中获得持久的效益。

  破解当前的困局,需要超越演员、制片方、购剧方各自的立场局限和短线收益,着眼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大局和长久之计。虽然市场在影视产业资源配置中起支配作用,但是在“高片酬”等不合理现象面前,代表行业整体利益的相关行业协会应该发挥作用,着眼于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行业约束和行业协调,平衡演员、制片方、购剧方等各方诉求,优化影视制作成本结构,把资源更多地放在提升影视作品思想艺术水准上,而非短视、粗暴地砸钱、炒作,过度依赖明星个人“光环”。

  目前看来,相关行业协会还未发挥应有的行业约束力。2013年,有关部门和协会曾就演员高片酬问题举行过专题研讨,并呼吁行业自律,曾引起舆论关注。3年来,天价片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有愈演愈烈之势。实践证明,协会仅仅靠呼吁,演员仅仅靠自律,难以破解困境。面对高速发展的影视产业,相关协会组织还需加强自身话语权建设和行业协调机制建设,提高在影视产业内部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健全的“自适应”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影视市场持续扩容,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中国影视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条件。在中国通往影视强国的道路上,“明星高片酬”的争论也许只是浪花一朵,却折射出强大中国影视产业的路径选择。透过“明星高片酬”的表象,走出众说纷纭的这一困境,中国影视的绽放才能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天价片酬不止钱的问题    2016年09月01日
  • ·万事皆有度,片酬应守住    2016年08月30日
  • ·遏制天价片酬 最终还要行业自治    2016年08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