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价片酬”并非市场经济的正常产物

2016年09月07日 11:26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周迅、霍建华主演《如懿传》,两人的片酬为1.5亿元,其中周迅一人片酬高达9000万元。这样的“天价片酬”并非个案,主演一个片子就能拿到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明星大有人在。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天价片酬”专题新闻,就国内演员高片酬的事情做了报道和点名批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一则通报中,也表示将出手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等问题。

  “天价片酬”问题成为近日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前天,在一个朋友聚会上,聊得最多的也是这一问题,大家赞同对已经形成畸态的“天价片酬”加以“遏制”。但也有人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该放手让市场决定价格,演员作为一种消费符号,是某种意义上的商品,有人气的明星能够挣得票房,片酬高些也无可厚非。

  确实,那些能拿到“天价片酬”的演员,确实是被制作方认为能赢得人气的。不过,演员的人气,应当靠精湛的艺术表演来赢得,如今不少演员的人气,却是来自脸蛋顏值和人为炒作。有位经纪人道出了一些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演员成名的“捷径”:“先砸1000万给门户网站、自媒体、新媒体炒作演员花边,再花1000万到主要的电视台买收视率,再砸1000万给视频网站去买点击率。”一旦这三个领域数据上去了,演员身家可以从几十万(一集)暴涨到千万级。至于演技,这位经纪人透露,“现在用当红明星基本上只拍特写和远景,有技术动作的用替身就是了。明星其实就看个脸。”这就是说,这里得来的“人气”,不少成份是靠虚妄作假得来的。

  按市场经济,该是“一分钱一分货”吧。然而,近些年来,“天价片酬”的演员越来越多,可是,影视剧的质量不仅不见上升,“烂剧”“烂片”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仅在今年暑期,就有多部明星扎堆但粗制滥造的影视剧遭到网友吐槽,收视率和票房也很惨淡。与明星天价片酬不符的是,很多小鲜肉“演技不足颜值凑”,一味靠脸吃饭,某当红女星,连台词都不背,只念“1、2、3、4、5”,全靠后期配音。吴亦凡等年轻偶像明星主演的影视片暑期遇冷,说明市场终究还是要看“货”的。

  再说,即使是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在剧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多拿些片酬是应当的。但是,比例要合理。“红花也要绿叶配”。影视剧是多工种的集体创作,需要编剧、导演、摄影乃至道具、服装、化妆等通力合作,精益求精,方能创作出好作品。在国外,演员片酬仅占影视制作成本的10-30%,而我国则往往超过50%,的有甚至接近70%。这就不合理了,而且必然造成影视剧整体质量的下降。

  这样的“天价片酬”如果放到社会各行业中相比,更显得是一种畸形生态。有个统计说,2015年陕西省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54994元。如果按此计算的话,一个普通西安人工作一千年,还未必能比当下一些明星拍一部戏挣得多。我们那天聚餐闲谈,还谈到我国的一些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一生也拿不到一个明星拍一部戏的收入。这就挑战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基于此,我以为,“天价片酬”并非是市场经济的正常产物,其“天价”是人为扭曲的。对此,需要动用政府这一“看不见的手”,加强管理规范,予以遏制。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天价片酬不止钱的问题    2016年09月01日
  • ·万事皆有度,片酬应守住    2016年08月30日
  • ·遏制天价片酬 最终还要行业自治    2016年08月29日
  • ·影视演员天价片酬合理吗?    2016年08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