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取缔“神仙银行”,还应打通农村金融血脉

2017年04月20日 07:52   来源:光明日报   胡印斌

  据媒体报道,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南流村村民付某某披着算卦、占卜的外衣,假借自己供奉神仙可以治病、祈福和保佑平安,开设所谓的“神仙银行”,让村民把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存入该“银行”,8年时间非法吸收存款1300余万元。这些钱要么用来放高利贷无法回款,要么被她挥霍,到去年归案时,付某某手中仅剩现金300余元。

  仅凭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付某某就将周边农民的1300余万元血汗钱收入囊中,确实让人震惊。不少农民只注意到付某某非法集资给出的高额利息,想着赚快钱、赚大钱,却钻进了江湖骗子早已设好的口袋。这表明,教育、提醒并帮助农民理好财十分重要。

  但是,性质恶劣的高利贷诈骗背后,必然有着更为深广的社会背景和更为复杂的金融生态。付某某一手“揽储”、一手“放贷”,几年来“生意”一直顺风顺水,如果不是有贷款者跑路导致资金链断裂,想必还会继续将这间“神仙银行”办下去。这折射出一个现象,即在很多农村地区,确实存在着农民缺乏投资渠道以及经营户缺乏资金来源的问题,很多农村的经营户难以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当其难以从正常的渠道获得金融支持,恐怕就只能选择高利贷。

  因为高利贷而引发的纠纷事件,此前媒体多有报道。可见,正规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零散的市场主体过于“惜贷”,使得非法高利贷嗅到了“商机”。

  尤其是,诸如此类“揽储”“放贷”,因为双方确实有需求,也因为此举确实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所以往往会隐蔽运行,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地下利益链条。就付某某的“神仙银行”而言,从2008年到2016年,居然堆垒起1300万元的规模,且又是置身于乡村这样的“熟人社会”,当地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真的毫不知情?如果知情而不去及早干预、处理,甚至听之任之,任由危险成倍放大,显然存在监管失职之嫌。即便撇开非法吸收存款问题,仅就付某某装神弄鬼、愚弄群众的封建迷信行径,也完全可以早一点处置。

  当然,从长远看,除了摘除类似“神仙银行”的金融毒瘤,还应该从金融下乡、普惠金融等方面入手,打通农村的金融血脉。金融机构应回应农民的诉求,畅通相关渠道,让农村的经营户能够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不能坐视高利贷将经营户“套牢”。地方政府也要通盘考虑,让农民手中的闲钱有安全的出口。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