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仍唱主角,银行放贷要有底线(图)

2016年12月19日 11:17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946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在新增贷款中,当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1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692亿元。这也意味着,房贷仍然是11月份新增贷款的主角,银行仍然在依靠房贷维持贷款的增量。

  有分析认为,当月居民中长期贷款高于市场预期,并达到年内次高点,表明仍有不少房贷处于滞后发放当中。客观地讲,继续维持信贷靠房贷这样的格局,并不排除房贷“滞后发放”的因素。但是,决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就算是“滞后发放”,也不应当再出现创年内次高这样的现象。真正的原因,还在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投放,已经没有了底线,没有了市场意识,也没有了风险这根弦。

  曾有观点表示,银行把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转向房贷,是风险偏好转型的表现。也就是说,房贷是相对安全的。殊不知,有房屋做抵押,未必是安全的。所谓安全,是建立在经济稳定、市场稳定、居民收入稳定的基础之上。一旦某一方面出现问题,这里所说的稳定就会成为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发生在看似安全的房贷上。如果我国的个人房贷规模突破风险线,同样会引爆金融风险,甚至比美国的次贷危机更加严重、更加难以控制。

  事实也是如此,我国的个人房贷,除中产阶层外,一部分还来自于中低收入阶层。这一阶层的主要问题,在于收入来源不稳定,一旦收入来源出现问题,风险就无法避免。就算诉诸法律,面对贷款人可能面临的无房可住,也无法依法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对贷款人的信用以及未来收入做出准确判断,而是一股脑地给其房贷资金,风险是相当大的。

  很显然,这是银行信贷在价值取向出现问题的表现,亦即只讲贷款数量、不讲贷款质量,只重视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发展,只看局部利益,不看全局利益,只顾规模扩张、不顾风险防范。而对更应当关心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则缺乏感情、缺少同情之心,以至于这些年来在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随着一、二线城市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出台限购限贷政策,个人房贷增长也将面临新的压力。那么,银行信贷资金将如何保持稳定、保持适度增长呢?如果继续把目标锁定在为居民提供个人房贷,并以此拉动银行信贷规模增长,不仅潜力会越来越小,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用信贷资金拉动房地产增长、拉动房价上涨的做法,实际也是在给银行自身积累风险、积聚隐患。因为,房价泡沫越多,风险也越大。一旦泡沫破裂,风险就会立刻爆发。到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

  眼下,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刻,中央提出的“五大任务”,也是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展开的。也就是说,银行能够作为的平台很大、空间也很大。关键就看银行如何对待,如何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仍把个人购房作为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而不关注实体经济、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反之,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则会越来越大。

  支持居民购房,也是银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前提是,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个人房贷作为信贷资金增长的主体。个人房贷增长,只能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逐步增长。象今年以来的个人房贷增长速度,特别是个人房贷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是完全违反金融规律的,也是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

  近年来,中央一再要求,要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金融机构,更要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在信贷资金的安排上,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的要求并没有转化成金融机构的动力,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方面,仍然没有体现向实体经济倾斜的目标。所以,必须对银行的信贷行为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提出更加明确的目标,并将其作为金融机构考核目标,才有可能使银行的经营行为得以规范,不再没有底线。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