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加减法

2017年04月18日 08:15   来源:南方日报   张东锋

  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同比增长19.5%,平均每天新登记4万户;同时,根据互联网480万条相关信息及搜索行为数据约1亿条分析,网民对市场准入环境的正面评价高达86.8%,尤其是“多证合一”改革,满意度高达99.5%。两相结合分析,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提升,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商事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只有不断降低制度成本,激活百姓投资创业热情,才能真正释放改革红利。

  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及至去年10月开启“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试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部署,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从而释放市场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改革要有问题意识,针对现实切实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束缚。环节多、盖章难、跑断腿,越来越多的前置审批、繁苛程序,不但加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阻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还由于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介入而助长了权力寻租,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以“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为切入点的商事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场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革,能否打破部门的既得利益,让行政权力勇于“割肉”,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硬骨头”,是决定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看来,企业的产生和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无数事实证明,过多行政干预无异于反其道而行之,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客观上抬高了创办企业的门槛,消解了居民的创业热情,制约了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同时,每个部门自成一体、各自为政,加剧了信息孤岛现象,降低了行政效率,偏离了治理现代化的大方向。推行“多证合一”,实质上是一个简政放权的过程,是减法。做好这套“减法”,不仅需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边界,通过改革还权给市场和社会。而要做好这套“减法”,一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树立强烈的“服务型政府”观念,在职权范围内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增强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更需要从顶层设计突破,通过立法等手段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简政放权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减法”的目的不是弱化责任,而是为了强化其监管者的角色,更好发挥其应有职能。诸如“黑作坊外卖”等典型案例说明,通过简政放权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之后,如何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弥补新生事物暴露的监管漏洞,就成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善于做“加法”,通过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既不能错位又不能缺位,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这套“加法”,一是要求各级部门增强法治意识,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监管规则和办法,严格依法行政;二是要有创新精神,通过电子政务以及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通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组织、协调、规范、引导功能,促进行业自律,实现社会共治。

  按照据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的说法,随着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等措施的推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再创新高,商事制度改革的红利在持续释放。一个佐证是,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初创企业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创业热情指数”从不足200猛增至300左右。这也说明,只有切实做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加减法,才能真正让市场的“乘法”效应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