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个日夜想你泪儿流,望穿秋水盼你几多愁。”近日,一段残疾人街头卖唱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最激动的莫过于家住山东东营的牟飞(化名)一家,在一次次辨认后,牟飞确认视频里唱歌的女孩就是自己15年前走失的姐姐牟翠翠。让家里人担心的是,与15年前健康开朗的翠翠不同,视频里的女孩手脚均有残疾,谁也不知道过去的15年翠翠遭遇了什么。(4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尽管这位残疾乞讨者还没有被最终确定就是失踪女孩牟翠翠,但到目前为止,这一事件也足以挑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因为一旦确定她就是15年前的那位失踪女孩,就意味着她这些年来受尽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折磨,说她经历了一次人间地狱式的生活也不为过。这不仅会深深地刺痛所有失踪儿童家长的心,也会让其他许多父母都为之心痛,因为只要这种残害儿童的方式存在,对每个孩子都构成潜在威胁。
此事触及到人们内心的一大疑虑:街上残疾乞讨者并不少见,但有多少是天然残疾?是否存在后天致残现象?谁心里都没有底。雨果在《笑面人》中讲述了一位儿童的悲惨人生,儿童贩子在孩子脸上做了毁容手术,让他带上了永恒的笑容,他面笑心哭,以此博得观众的欢心。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催残被拐儿童的犯罪行为也的确存在,尽管案例不多,但其危害之大,足以让许多父母为之胆颤。
此事的警示在于,被拐儿童的信息采集理应进一步加强,寻找失踪儿童也应该有更丰富的手段和更好的效果。尤其对于街上出现的残疾乞讨者,则更应强化对其身份的识别,这方面不能留下任何漏洞,应该出现一个识别一个,因为只要留下一点漏洞,人为致残被拐儿童的行为就难以完全避免。
即使残疾乞讨者并非人为致残,但他们作为底层最弱势的群体,也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爱与服务。识别他们的身份,可对残疾乞讨者所享受的助残政策进行一番审视,对他们没有享受到的政策要给予兑现或提醒,也不妨藉此规范他们的乞讨行为。当然,识别他们的身份不能为他们设置太多障碍,更不能堵住他们卖唱求生的出路,将身份识别融于服务之中,方能不损其利,并得到他们的配合。
但愿这位残疾乞讨者并非牟翠翠,而一个健康的牟翠翠也能很快被找到。但要想消除民众对人为致残儿童的疑虑,仍需在保护儿童权益和寻找失踪儿童等方面作艰苦努力,即使当前还无法做到不让一位儿童被拐或走失,但秉持底线思维,至少要确保不出现人为致残行乞等伤天害理的事。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