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失控的权力比造假本身更可怕

2017年04月14日 07:22   来源:钱江晚报   评论员 陈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本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试想,以高山之高大,大海之深阔,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谁曾料想,这种生存之道竟成了今天一些贪腐者的明规则。昨天河南通报的鹿邑县一起“链条式造假”事件,就将这种靠着公权力为个人谋私利的“智慧”用到了极致,令人叹服。

  昨天,河南省公安厅“关于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称,该省鹿邑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邱海山伙同民警刘萍、鹿邑县人社局公务员管理股原股长张季梅等人,在办理毕业生分配、干部调动、公务员登记和入警申报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其中,邱海山为女儿篡改档案年龄,先后为女儿办理了6个虚假户口和身份信息,最终帮助女儿过上了“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的任性而又快意的人生!让人还以为这是遇到富有正义感想当警察的“天才宝宝”了。

  列位看官如果看到这里,还并不算稀奇。这位“警二代”的故事,大约也只能泯然消逝于从古至今,频频端现于故纸堆中的吃空饷旧闻中,只不过年龄的下限又创了一个纪录。这个事件的可怕之处在于:鹿邑公安局吃空饷的并不只是这一位,有多少呢?通报上称:“该局130多名民警长期不上班、吃空饷。”而“鹿邑县公安局实有在编民警525人”,130位不上班吃空饷,就意味着四分之一的民警“占着茅坑不拉屎”。这种赤裸裸的相互勾连,实属罕见,意味着基层公权力“链条式”失守,基层治理生态几近败坏。

  这种失守怎么来的?站在空饷受益人的角度去看一看:虚报几个名字,就可以多领几个人的工资;对一些违规违法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分到以工资名义发的好处费;和领导搞好关系,不上班就可以领到大部分工资;在这个过程中,与下属与同事与领导还增进了感情,真可谓好处多多。关键还在于,这样做的成本很低,职业风险更几乎为零,因为大家都这么干,所谓法不责众嘛,这简直是快速发家致富之道啊。从鹿邑事件可以看出:造假从入警申报到审批环节,涉及人事、组织、财政、编办等多部门,相关部门俨然已结成非法利益共同体,“合作”得轻车熟路。他们甚至深深陶醉:权力真是好东西啊!

  失控的权力已成脱缰的野马,尤其在有些地方的基层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熟人意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老子当官,儿子享福;老公掌权,老婆得利,也被视为天经地义。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人就得帮自己人。况且,一个人一年“白吃”几个万,看起来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也没什么影响,看上去简直“两全其美”啊。

  果真如此吗?如果年复一年,很多基层都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可以看见的是:国家财政在为贪腐者支付巨额“消费单”,而看不见的是人心的“黑洞”,信任危机从基层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在权力的金字塔结构中,基层权力是整个权力系统的基础,遍布于社会肌体上。现在,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延伸到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成为“微权力”治理重点。也许鹿邑“链条式造假”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再造基层治理生态已刻不容缓,杜绝微权蝇贪之风不能心太软,如此,正气才得以张扬,失落的世道人心才得以收拾。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堵住“微权力”的贪腐漏洞    2017年03月22日
  • ·让权力之手任性不得    2017年03月15日
  • ·权力放得下,更要接得住    2017年02月17日
  • ·强制结扎 拷问任性的公权力    2017年0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