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纳米楼”为何越建越多

2017年04月10日 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老切

  住房难住房贵,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民生难题。但据老切在香港时间不长的观察,香港同胞在住房问题上跟北上广相比,同样是难,但是要难多了。以前只是听说,现在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老切的一位前上司喜欢晚上睡觉前在维多利亚公园散步,这习惯常年不间断。他经常见到一位老者在公园长椅上睡觉。有一天就走上去攀谈,原来这位老者跟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因为房子太小,他睡下,他儿子一家就没有地方睡。于是,他就晚上在维园休息,等儿子儿媳上班了,再回去睡。住房困难可见一斑。

  还有个并不轻松的段子,假如你在香港相亲,对方可能会问你家卧室是几面上床?如果一面上床,那肯定是房间狭窄;两面上床,稍好一些;三面上床就说明卧室空间较大。了解这些,你就知道怎么回答对方。

  香港人住房困难,还表现在户型上。随着去年二季度以来房价不断上涨,很多市民望洋兴叹,于是新楼盘的小户型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极小面积的户型。极小面积户型有多小?最近深水埗一个楼盘最小户型18.3平方米,而北角一楼盘更进一步为16.3平方米,但都不及屯门一楼盘最小户型12.8平方米。于是,在2016年,针对楼市这种现象,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提出一个名词叫“纳米楼”。所谓纳米,即是一种极小的尺度,一纳米只有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楼”,即言香港新户型之小,以至于用纳米来计算。称得上“纳米楼”的户型一般是开放式的,一位专栏写手这样描述香港的“纳米楼”:所谓厅房一体,厨厕俱全,从墙到窗,层层叠叠,用尽一切空间,由之香港爆发出一批对纳米单位有创意的年轻室内设计师来。

  其实,“纳米楼”在香港出现由来已久,但于今为甚。据《明报》统计,2012年至2016年,扣除厨房厕所面积后,实用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户型单位逐年增加,2016年以来更是呈爆发式增长,全年共兴建至少2657个“纳米楼”单位,较2015年增加两倍,更比2012年飙升11倍。进入2017年,这种趋势还在延伸。目前,香港在售楼盘约有两成多是4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

  “纳米楼”越建越多,当然是市场需求所推动。年初以来,香港房价高歌猛进,由于市场一边倒喊涨,旧楼盘不断加价,新楼盘则乘势定高价,加价低者也要5%,高的则到35%,其中加价最显著的便是所谓“细单位”,用内地的话说就是小户型。据4月6日的数据,西南九龙汇玺楼盘一居室单月涨80万港元,荃湾柏傲湾一居室两个月涨价125万港元。翻翻去年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小户型一直居涨幅之冠。升幅最大的是B户型,实用面积在43.1至75.2平方米,排第二的便是最小的A类户型,也就是“纳米楼”一族了。

  当然,“纳米楼”的盛行不仅反映香港市民住房困难,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香港不断增加的单身一族。据统计,香港最新一年登记结婚为5.16万人,按年跌8.6%。30岁或以上从未结婚的男女分别有37万人。年离婚数字维持在2万宗。可以看出,香港单身独居者比例较高。即使是单身居住,十几平米的房子也不算宽敞啊。

  香港舆论界一般认为极小户型的大量涌现是一个扭曲的不健康的现象。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对市民蜗居于纳米房内感到心痛,但他强调现在非推出新政策的时机,以免让人借势将楼价再抄高。

  香港住房困难,表面原因无非是土地供应少,楼价贵,一般市民收入低。其实,香港住房困难非一日之寒,个中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因素,如土地、财政,也有政治因素。好在特区政府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也在一直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香港新特首的新使命    2017年03月28日
  • ·到香港炒股去    2017年03月07日
  • ·维护自由经济 坚持适度有为    2017年03月02日
  • ·苏亚柏:英国面朝香港顾影自怜    2017年0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