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到香港炒股去

2017年03月07日 07: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老切

  听内地朋友说,前一段时间内地股票市场有一句很火的话:港股为什么那么火!虽然进入3月以来这一周时间里,恒生指数一改上冲势头,在24000点下方持续盘整,但据笔者观察,短期行情遮盖不了中期趋势,港股市场仍是内地投资者财富配置的一个好去处,港股依然会火。实际上,“到香港炒股去”也仍是许多内地投资者义无反顾的选择。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财去生钱处。港股那么火自然是有许多原因,而内地资金的大规模加入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内地资金劳师远行去港岛炒股的一般原因在业界已成几点共识:一是随着内地高净值人群的增长,全球化资产配置成为需要,甚至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大景观,北美、澳洲和香港的楼市火爆,其中不乏内地投资者身影;二是人民币贬值压力尚未解除,内地资金有保值增值的冲动;三是内地资金赴香港股市投资的制度条件已经形成。以前内地资金出境炒股只有QDII一个通道,而且还有899.9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限制。去年以来,在人民币汇率走弱情况下,大部分QDII基金都发生过额度用完不得不暂停申购的情况。而沪港通和深港通没有总额度限制,只有每日额度限制。因此,在QDII额度被用完的情况下,目前港股通是内地资金全球化配置的唯一通道。至于到香港买保险,已经为内地监管当局所不容;四是香港股市早已被内地投资者认定为估值洼地,值得挖掘。

  从内地资金南下香江的资金量来看,可以说是充分显示了内地不缺钱的现状。经笔者粗略统计,仅从2017年头两个月来看,港股通(沪)流入香港股票市场 465.84亿元(人民币,下同),港股通(深)流入香港股票市场239.33亿元。两月内地资金流入香港股票市场共700多亿元。对此,香港资本市场和财媒看客一片叫好,每日翻看香港媒体,关于股市的评论文章中,可说是“无评不说内资,内资无处不在”。在一片叫好声中,香港股票市场日成交额最高突破1000亿元,港股恒生指数一度破24000点大关。

  但进入3月份之后,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香港股市在24000点止步不前。3月1日,连续两个半月共800亿元内地资金入港的记录突然减速,港股通当日净流出7.2亿元,港股龙头腾讯更是被提走10亿元。分析其原因,除了获利回吐,股指需要在高处歇脚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是港股连升两个月后,面对3月多个不明朗因素,预期有所分化,导致投资行为的犹豫和观望。当时特朗普的国会演说和耶伦在周末的关于经济前景的演说时间尚未来临;二是港股进入业绩发布期,中资金融股以及重磅蓝筹股也将陆续公布业绩;三是今年的重头戏两会将召开,期待很多政策的落地;四是内地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暖的势头;五是美联储3月份加息的可能性在上升,香港市场愈发担忧海外资金回流美国。

  分析这些原因可以看出,短期因素较多,而且其中一些是模棱两可的因素。这都难以改变香港股票市场成为内地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的选项,也难以改变中国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不断融合的大趋势。

  对于内地和香港投资者来说,最近有几个令人期待的消息。上周一,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港交所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将启动一系列制度创新工作,其中设立新板以及引入双重股权架构被视为最迫切的任务,希望借此吸引优质科技企业来港上市。港交所今年重点工作还包括进一步扩充互联互通范围,包括大家关注的ETF通和商品通,另外,债券通也正在研究和推动中。

  显然,港交所的这些工作都是在为两地资金的互联互通开沟挖渠。渠道宽,水流欢。到香港炒股,仅仅是开始,来吧。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维护自由经济 坚持适度有为    2017年03月02日
  • ·苏亚柏:英国面朝香港顾影自怜    2017年02月27日
  •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2016年1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