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日报:坚持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航向”

2017年04月06日 07: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以经贸关系为纽带,中美两国已形成了深度的利益交融。要看到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中美经贸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4月6日至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美国新政府就职以来中美元首首次会晤。这次会晤牵动着各方的视线、凝聚了世界的目光,对确定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尤其是美国新政府今年上任以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过通话和通信保持着良好沟通,中美关系也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平稳过渡和发展。这次两国元首会晤,双方将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这将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推进两国合作、促进双方交流。

  中美元首会晤将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作出规划。这需要中美双方牢牢抓住经贸关系这个“牛鼻子”,更好地发挥中美经贸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继续坚持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正确“航向”。

  谈中美经贸关系,离不开贸易、投资、人员交往等话题。从贸易方面看,中美两国在彼此贸易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仍然十分突出。据中方统计,2016年,中美贸易额5196.1亿美元,是38年前建交时的210多倍。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投资看,中美相互投资建交时几乎为零,2016年已超过1700亿美元。

  毋庸讳言,今年以来海外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存在一些疑虑。不仅来自一些只言片语的模糊暗示,也同样源于对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这一本质的认知不足。

  首先,中美经贸合作不仅给中国,同样也给美国人民带来了诸多利益和福祉。据美方统计,中国是美出口增长最快市场之一,2001年至2015年美对华货物贸易出口累计增长500%。今年1月份,美中贸易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仅2015年,美国对华出口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18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并为GDP贡献了1650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以及中国对美投资又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总计有260万个工作岗位,为GDP贡献了2160亿美元。

  其次,中美经济互补性较强。时至今日,美国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对中国加快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仍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市场准入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也将令美国受益匪浅。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美双向投资近年保持了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实际使用美资金额23.9亿美元,同比上升14.2%。与此同时,中国在美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6年,中国企业在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132.4%。事实证明,中美务实合作具有高度互补性和巨大发展潜力,只要秉持更加开放的理念,中美合作不仅将在各传统领域继续深化,还有望在服务贸易、金融、农业、高科技等方面结出更多新果实。

  此外,尤其需要认识到,对中美这样体量的经济体而言,双方在经贸往来方面存在困难和波折并不奇怪。“关键是要共同解决问题,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当前,以经贸关系为纽带,中美两国已形成了深度的利益交融。我们要看到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中美经贸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中美双方加强战略沟通,积极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中英经贸关系进入收获季    2016年03月04日
  • ·什么才能叫中美新型经贸关系    2015年09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