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界应给经贸关系注入积极信息

2014年06月18日 09:36   来源:中国网   王振峰

  17日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沈丹阳谈及中日贸易时表示,由于政治的因素,所导致对经贸的影响是不符合双方利益的,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责任不在中方。(6月17日中国新闻网)

  沈丹阳在答记者问表示,当前中日贸易确实出现了一些恢复的态势,随着中国经济回稳和日本增税造成的促进消费效应,两国的内需市场出现一些恢复,加上近期两国货币汇率变动趋于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两国合作的经济环境比前期有改善。沈丹阳指出,从政策因素上看,现在两国政治关系的持续恶化将会导致两国经济合作环境的恶化,可能造成经贸关系的倒退,并影响企业合作的意愿。这种影响在投资合作中较为明显,并可能通过投资对贸易产生带动作用,对两国贸易产生影响,这些都将使两国经贸界丧失宝贵合作机遇。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7773.8亿元,出现1.1%的小幅增长。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长2.2%,对日本投资则出现了141.9%的高增长(上年同期基数较小)。总体来看,当前的中日经贸的确出现了回暖势头,可双边贸易的增速还比较低,两国经贸关系稳定向好还需做出积极努力。我们知道,前5个月中欧、中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分别是同比增长9.1%、2.6%、1.2%。

  正如沈丹阳所指,中日政治的因素的持续恶化,不利于两国经济合作环境,使两国经贸界丧失了许多宝贵合作机遇。其实,由于日方责任造成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结果导致“政冷经也冷”,不少日本企业界人士对在过去一年多以来的投资和贸易领域出现了“双降”现象一直忧心忡忡。4月“博鳌亚洲论坛”举行的中日CEO对话时,日本经团联副会长、事务总长中村芳夫就表示,虽然近年来中日经贸发展遇到了一些挫折,但经贸关系依旧紧密。日本企业界对增强中日经贸合作发出了很强的积极信息。

  5月17日,《中日韩投资协定》生效了,作为中日韩三国在经济领域的第一个法律框架,这一协定被视为将为三国的经贸合作带来全新的未来。假如中日经贸活动无法排除诸多复杂政治问题带来的影响,要提升两国间经贸合作水平将存在很大困难。我们知道,一年多以来日本政府的一系列错误行径,损害了中日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而由于政治的因素冲击中日经贸,是不符合双方利益的,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许多日本企业家不愿意看到的。

  中日经济界应给两国经贸关系注入积极信息!两国经贸初显“暖意”,这是中日两国许多经贸界人士趋利避害、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得两国间经贸往来没有因暂时困难和阻碍而停止发展的脚步。有预测称,2014年,日本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均难以期待,今年4月提高消费税率以后,日本的私人消费要受到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或将明显下降,因此,增强与密切日中经贸发展,对于日本商界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日两国间经济存在互补性,也存在许多既竞争又有合作的机会,现阶段中日民间商界也依然保持着良好关系;可以说,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还很大。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来说是机会;当然,中国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发展,也需要密不可分的中日经贸往来。当前,两国关系尽管处于艰难时期,但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中日经济界应携手努力克服困难,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继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增强互利双赢的中日经贸关系,也将为未来改善双边关系铺路。

  5月出口逆势增长,可在“由负转正”这样乐观的字眼下,我们也要看到,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仍位于荣枯线50下方(5月份数据分别是49.3%和49.0%),可见短期出口增长动能不强。此外,6月5日,欧洲央行打破已久的沉默,德拉吉总裁和他的同事推出了“负利率”与“欧版QE”两大宽松政策;这一政策有可能促使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出现微拐点,进而形成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对欧元却升值的“纠结”处境,影响对欧出口。一句话,后期我国出口形势要得到明显好转,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决策层一直在敲响的警钟;外贸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更不能让它拖经济后腿的。自5月稳外贸新“国十六条”推出以后,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委也随继密集出台一系列跟进政策,地方在落实中也将加码推进。笔者认为,今年官方出台的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措施的“含金量”将会比以往更足,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回稳态势也为我国外贸稳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外贸企业应抓住面临的机遇,着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提升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争取在下半年交出一份更好的外贸“成绩单”。 出口要继续好转,企业加快转型、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是一方面,而努力开拓对外市场也是相当重要且关键的,这当中,对日经贸也是重要一环。日本市场在出口额中还占有很大比重,中国企业不能轻易放弃,而应积极进取。出口要拉长战线“博机会”, 外贸出口企业不光要努力在东盟、非洲、南美等地“下功夫”,更要盯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如此我国外贸出口才能保持稳步回暖态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