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上网来·热点解析】精准扶贫要下番“绣花”功夫 网友: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2017年03月12日 1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3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以“绣花”的功夫做好“精准扶贫”

  中国经济网网友 梁建曾

  “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绣花功夫成于细、贵在精,扶贫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找准对象、明确目标,用细致的工作和精准的手段,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扶贫工作事关民生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摊大饼”,更不能“撒胡椒面”,而要耐心细致去完成。要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精细用心,慢功出细活,一户一户脱贫,一村一村摘帽。

  一是要精准识别。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二是要精准施策。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三是要精准评估。不能大玩“数字脱贫”,杜绝让群众“被脱贫”,要真正让所有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让贫困群众早受益、得实惠、真脱贫,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扶贫攻坚要以“扶智”为先

  中国经济网网友 罗瑞明

  扶贫有多种,其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生活上的补贴是必要的,而更需要的是给予自信。扶贫须先“扶志”,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干部要深入基层,摸清家底,想为贫困者之所想,谋为贫困者之所谋。

  从目前看,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靠天吃饭”一时还难以改变,要打赢扶贫攻坚战,来不得半点虚伪,靠得是实干和智慧。“扶智”得先有“智”,各级干部要制定好谋略,吸收先进的技术,引进产业人才,开阔思路,解放思想,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用坚守兑现扶贫“军令状”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杜才云

  脱贫攻坚中,“攻”是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谋致富之路,“脱”是想方设法甩脱“穷帽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军令状”立下了,最重要的是有人去落实。因此,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要用坚守、忠诚和担当履职,投身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去,撸起袖子加油干,组织好扶贫工作力量,想办法、出实招,全力开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工作,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持续增收、如期脱贫,以优异成绩兑现“军令状”。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