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金融深化不等于金融自由化,从刘士余对资本市场的讲话到郭树清对金融监管的表态,可以看出,中央加强金融监管的态度是坚决的,方向是明确的,措施也是严厉而得当的,金融监管将在2017年进一步升级。
近日,刚刚履新的郭树清对于银行业和金融领域的“要害”问题一一予以回应,并明确表态,要排查监管漏洞,完善预警机制,坚决治理各种金融乱象,确保不发生金融风险。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一个人的血脉出了问题,小则重伤,大则丧命。金融乱了,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也将发生紊乱。对正当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中国而言,这真的伤不起。因而,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底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不断进行深度调整。首先金融行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在银行、信托、券商、保险等传统金融之外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互联网金融。新的金融业态在冲击传统金融的同时也挑战着陈旧的监管规则。其次是金融产品花样翻新。国人收入的增加产生了极强的金融投资需求,针对于不同人群、满足于不同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也应时而生。这些金融产品在经过了层层包装之后,基础资产的原始模样已经很难识别。最后,金融“脱实就虚”的迹象明显。在资本逐利动机驱动下,“钱生钱”的金融游戏已经使得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很难发挥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偏离了金融的原本属性。
金融业深度调整出现的问题蕴含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而当其遭遇到经济下行压力时,无异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放大。中央一再强调“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正是基于对目前经济金融运行的准确判断。
如何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保住底线?加强金融监管。纵观郭树清的回应,可以看出,2017年金融监管的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服务抓金融机构监管。郭树清说,消除部分银行存在的“干活不弯腰”、“坐地收钱”、“只收费不服务”等“官商”作风。金融业是服务业,要以客户为上帝。银行和实体企业的关系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关系。银行切不可把位置搞颠倒了。
二是围绕标准、透明抓金融产品监管。郭树清表示,未来的统一监管将立足于基本的标准,而各个行业和机构可以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资管产品的透明度,使“影子银行”去掉“影子”。金融风险点主要在金融产品包装、销售、管理等环节上,不能全面认识金融产品,自然无法找准风险点。为了防风险,金融产品必须标准化、透明化。
三是全面细微抓监管规则。金融业在深度调整,金融监管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全面而细微的构建。监管制度不全面,“网开一面”,必然存在监管套利,扰乱金融秩序。监管制度不细微,如同“牛栏关猫”,形同虚设。完善监管规章制度将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
金融深化不等于金融自由化,从刘士余对资本市场的讲话到郭树清对金融监管的表态,可以看出,中央加强金融监管的态度是坚决的,方向是明确的,措施也是严厉而得当的,金融监管将在2017年进一步升级。(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金融监管要承担三类职责
金融监管改革关键是解决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