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历、月入过万的关某,却因一时贪念将路边的ofo小黄车占为己有,不仅重新喷漆还装上了儿童座椅。一车行老板和顾客发现后报警,关某被治安拘留14天。(2月19日 南方网)
投放在部分城市街头的共享单车,被一些人私占、偷走或者故意破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关某将路边的共享单车占为己有,重新喷漆还装上了儿童座椅,事实上就是盗窃行为,他理应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法律代价。
不过,我们也不免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骑一次ofo小黄车只要一元钱,每天都骑一两次,一个月花的钱也超不过公交费,只够在快餐店吃几顿快餐的,为何一位月入过万、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要去偷共享单车呢?这除了说明道德、法律素质与学历、收入并不成正相关,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当然,关某将路边的ofo小黄车占为己有,是出于“一时贪念”。但是,为什么在产生“一时贪念”后,他偷的是一辆ofo小黄车,而不是摩拜单车,或者个人的自行车?这里面,其实并不全是偶然。接受聆讯时,关某承认,他在网上了解到ofo是基于密码锁,而摩拜才有GPS,于是才动了歹念。换句话说,摩拜单车有GPS定位系统,破坏、盗窃车辆较容易被查到,而将ofo小黄车占为己有,并不能被自动定位到,偷ofo小黄车的成本要低得多。
我是两种最常见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的共同用户,日常也发现,ofo小黄车被破坏、私占的比例要远高于摩拜单车。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ofo小黄车对车辆损耗的不够重视,除了没有GPS定位系统,不能及时监控到车辆被破坏、私占外,甚至于一些被上了私锁、刮了车牌号的车招摇过市多日,也没被运营方收走或警告,这会让公众怎么看?
我的意思是,相对于摩拜单车等,ofo小黄车被大量破坏、私占,其运营方是有责任的。这不是说偷车行为合理,而是在公众守法水平还没足够高的情况下,ofo公司不该将自己的产品作为测试“人心”的工具。假设ofo小黄车根本没有锁,全靠用户自觉付费,我相信会有大量的人选择不付费。当然,ofo小黄车的制造成本远低于摩拜单车,ofo公司可能从一开始就对高损耗有心理准备。可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专门拿出些车出来做公益呢。如果只为获得更多用户、投放更多产品,宁可纵容偷窃行为,实际上是对同类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
在共享单车刚面世时,我认识的一位知名互联网公司高管认为,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很少会有人去偷自行车了。但媒体报道告诉我们,2016年,北京警方共打掉盗销自行车违法犯罪团伙100余个,抓获盗销自行车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3100余名。有个著名的政治学和犯罪学理论叫“破窗效应”,我以为,如果不提高共享单车的被盗门槛,对车辆的高损耗熟视无睹,会钝化公众对盗窃的羞耻感、鼓励对“无主物”的盗窃行为。盗窃共享单车虽不是主流犯罪行为,却值得共享单车运营者和社会管理者高度重视,切不可只呼吁讲文明。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