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平实自然活在真实而不是正能量剧本中

2017年02月17日 07: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林

  最近朋友圈传播着一则让人感动的佳话。2月初,河南新密一名高二学生陈奕帆,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该学生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卡在车门把手里。车主被学生的诚实善良所感动,虽然修车花了1.3万元左右,但他决定表扬和鼓励这个孩子。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车主找到了陈奕帆并送1万元助其学业。这种诚实和仁义的友善互动给人心带来了很多温暖,人们纷纷留言说“穷有信,富且仁”。

  学生的诚实很可贵,车主善待诚实的情义一样可贵。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生态需要这种与人为善的良性互动,好人应被这个社会温柔以待。在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中,这个温暖而美丽的佳话更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其实我不太喜欢“穷有信,富且仁”这样的身份标签,也不太愿意强调“宝马”这样的符号,良善的品质跟贫富没什么关系,这是朴素人心的一次美好遇见。

  不过,还是感觉故事的结局有一点小遗憾。车主委托女儿给孩子送去一万元现金,孩子和家人坚决不要,在很多人的一再劝告下才“勉强”收下这钱。其实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不必非让人收下这钱。车主的情义让人尊重,但也应该考虑到这份情义可能给人带来的压力。是的,“万元奖励”让这则佳话在道义上升华到高潮,我们都含泪散去,但情义的压力却留给了孩子和家人。

  看看新闻所描述的场景:陈奕帆的妈妈楚女士称,见面后,楚女士提出赔偿车主所有的损失,但车主说既然已经明确说过不要奕帆赔偿了,就坚决不会要这个钱。楚女士再三请求提供银行账号,均被拒绝。车主委托女儿给楚女士和陈奕帆送去一万元现金,表示要资助陈奕帆的学业。对这一万元,楚女士和陈奕帆坚决不要,最终在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交警大队民警的共同劝说下,楚女士才收下了这笔饱含情义的“助学金”。

  看得出来,这家人是真心在“婉拒”这一万元,而不是客套。将心比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婉拒好意的,因为承受不了那种超越行为本身的情义压力,不想“欠”别人太多的人情。剐蹭了别人的车,留言留钱很可贵,却是应该的。受损的车主不仅没有索要修车的巨款,反而借媒体表达了感谢,向诚信致敬,已经很不错了。让人家花了那么多钱修车,又不要赔偿,陈奕帆和家人一定已经很过意不去。可车主还要给万元奖励,那么诚实的孩子,一定会觉得自己承受不起,不该拿这笔钱,所以他和母亲才“坚决不要”。

  虽然车主觉得这种诚实理应受到奖励,公众也觉得收下这钱没什么不妥,这钱也能让这则佳话更加美好,充满童话色彩和劝喻意义:诚实的人不仅不吃亏,还受到赞许和奖励。佳话很美好,可是,不能为了佳话的完美而忽略当事人的想法,不能为了自我感动而强加让人有压力的善。

  看得出来,车主是个好心人,孩子留言致歉时称“寒假在城里打工,我给你留了钱作为补偿,我知道这不够,但我已经没有钱了,非常对不起”,他判断“这孩子利用寒假打工,说明孩子的家境不太好”,然后想到给钱资助。这种善意当然非常好,但也要尊重孩子和家人的想法,他们在心理上是否能接受这笔钱,这笔钱是否会带给他们压力。行善当然不错,但更应该以尊重别人想法、让人舒服的方式去行善。我们不要犯那个自私的错误,拿对别人的好来感动我们自己,以让人有压力的方式去爱别人。

  我丝毫没有觉得车主给万元奖励有何不妥,甚至对这一情义充满敬意,但我觉得,当孩子和家人一再表示拒绝的时候,人们不必“强劝”他们收下。并非收下这钱才算完美,其实佳话已经足够美好了:剐蹭后留言留钱,是诚信;为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主动要求赔偿所有损失,是担当;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奖励,是良善;拒要万元奖励而心存歉意,是朴实。

  让一切平实自然,活在真实而不是正能量剧本中。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