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促新型就业应完善征信体系

2017年02月15日 08: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佘 颖

  共享经济可能是门槛最低的就业形式,会开车、会做饭,或者有套房、有辆车,就能加入各种形式的共享经济平台,哪怕这辆车、这套房是租来的也无所谓,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打理它。其他共享经济形式同样能提供多元化的灵活就业岗位。根据Airbnb推算,每增加一个房东就会带动周边5个岗位的发展,包括零售业、保洁、智能门锁等。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特别强调,要支持发展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

  不过,从实践来看,共享经济要吸引更多人加入,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风险控制,二是社会信任。

  各种形式的共享经济都有各自的担忧:出租自家房屋会有房屋被弄脏的担忧,快车有人身安全的担忧,P2P有资金安全的担忧,共享单车有车辆安全的担忧……说到底,这都是由于社会诚信落实不力,造成企业风险成本太高。

  当前,我国已建起针对企业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收集了企业注册信息和工商、税务、法院等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信息,最多的地区涉及50多个单位及部门。由于信息量大、数据准确,日均查询量已超过3000万次,企业招投标、贷款、评奖都会用做参考,很多媒体也经常从中寻找报道线索,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有的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意在公示系统里被记上一笔。

  但在个人征信系统方面,建设步伐则相对较慢。人民银行建立的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收集金融业的信用记录,也有欠税、民事判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电信欠费记录等,并未收录公民在各大企业的信用记录。公民的信用信息还是一座座孤岛,没有形成个人信用的“全身像”。

  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用范围不够广。目前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是金融机构在使用,个人和其他企业很少使用。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个人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的信用报告,但知道这条规定的人不多,真正查询过自己信用记录的人就更少了。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又有多少企业或用人单位会想到要查询用户或求职者的信用报告呢?想来也不会太多。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共享经济平台只好推出自己的信用分体系,还有的直接接入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分数达到一定级别可以免押金。但个人如果真的失信,只要没有造成违法违规的严重后果,目前还没有较有约束力的办法。

  失信惩戒乏力,守信激励不足,不仅无法减轻用户的担忧,还增加了企业成本,需要为租车的车主提供盗抢保险、为房东提供房屋保险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仿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立办法,向各个部门、各个企业普及征信系统,鼓励甚至要求他们向个人征信系统提供信息。比如,近期宜宾市就宣布将公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当事人并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滴滴、pp租车等企业如果查询到司机或用户的交通违法信息,费率估计要上涨或干脆拒绝提供服务,今后司机们也会多一层顾虑。反过来,企业也可以考虑将用户的失信记录传递给个人征信系统,帮助其他企业提高警惕,使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进入良性循环。用的地方多了,守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大家重视信用了,对共享经济的信任感也将随之增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