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可以理解但不宜纵容

2016年12月15日 11:52   来源:南方网   关育兵

  虽然2016年毕业季已经远去,但仍有一些毕业生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旅游、在家陪父母以及继续等待机会自主创业等。如今,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也更加引发社会关注。 (12月14日中新网)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现,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某网络平台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

  尽管“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在选择“慢就业”的人群中,“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高居首位的,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慢就业”以后,能否就找到满意的工作呢?应该承认,有这样的可能。但这样的比例有多大,没有调查,然而从现实来看,恐怕并不乐观。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可能是没被伯乐发现,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自己离“千里马”有差距。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千里马?最重要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工作中加快学习的步伐,这样,自己才能脱颖而出。要遇到伯乐,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也要远比等着伯乐来“相马”有更大机遇。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迟迟不就业,更可能滑入“就不了业”的深渊。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比2016年又多出30万。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如果再以“慢就业”安慰自己,那结果可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最终,在对满意工作的期待中慢慢滑入“就不了业”的深渊。

  即便是“理性寻找发展方向”、“准备自己创业”等原因,也不宜过分“慢就业”。只有上过了战场,才知道战争的滋味。因此,无论是锻炼能力还是丰富阅历,深入职场之中,才能更好地了解相关的要求及知识,并最终形成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创业打下基础。

  一些毕业生“慢就业”,与“啃老”习惯、不承担负担、不愿做更多的努力,甚至和自己的懒散、纪律性差,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论从工作的角度出发,还是改变不良习惯的角度出发,对“慢就业”可以有理解,但确实不宜纵容。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