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直播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2017年02月10日 08:52   来源:法制日报   □ 史洪举

  必须要求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尽到监管职责,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

  家住上海的13岁女孩小苏以学习为由,用妈妈手机偷偷打赏男主播,两个月花了25万元。据悉,小苏与该男主播系“师徒关系”,该主播当面索要打赏。从聊天记录来看,该主播经常让小苏“补刀”自己的新歌,即要求给自己发“K币”,甚至一次开口要两万。警方称,小苏是主动送礼物给男主播,其间并未发生任何诈骗行为,所以公安机关并未受理此案。有律师认为,小苏未满16周岁,仍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可通过法律作无效认定(2月9日央视网)。

  两个月花费25万元给主播打赏,真可谓是天价消费。虽然警方认为这期间未发生任何诈骗行为,因而未受理该案,但由于打赏者系未成年人,因此其监护人仍然有通过法律途径索回该天价打赏的可能。但有必要看到,全面保护未成年人,避免其身陷网络难以自拔,网络直播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有关规定,10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应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否则其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可以拒绝追认该行为,而使其归于无效。实践中,判断某个行为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等相适应,应综合其意思表达能力、认知能力、预见能力及是否与其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等几个因素来判定。比如,13岁学生购买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订购生日蛋糕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等,就应认可该行为。但假如其购买摩托车,就显然与其日常生活学习关联不大,应属无效行为。

  具体到13岁少女两个月花费25万元打赏主播的事件上,虽然当事人偷偷用母亲手机并通过腾讯《全民K歌》APP购买大量“K币”打赏主播,说明其监护人有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应承担相应责任。但这并不能否定直播平台及主播的责任。根据有关规定,直播平台应该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13岁少女可以用其母亲的手机号打赏主播,说明实名制并未严格落实,而是可以利用“马甲”瞒天过海。此外,主播在与该女生互动时,应该认识到其并未成年,不该以诱导等形式要求其不断打赏,尤其是看到巨额打赏时,更应有所警惕,而非居心不良,继续谋求不义之财。

  简而言之,主播获取的该女生的天价打赏并非可以心安理得地据为己有,而应根据该女生监护人的要求予以返还。同时,网络直播平台也要完善管理体系,避免未成年人深陷其中,受到无良主播的哄骗。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精神,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时间和单日累计时间。而网络直播虽然不是网络游戏,但也属娱乐范畴,极易导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因此,必须要求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尽到监管职责,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

  具体而言,一是应采取必要的综合措施,实现共同发力,比如,采用实名制注册的手段,并仅限本人使用,同时,每隔30分钟或一个小时,必须通过视频方式验证使用人,防止假冒他人或一人使用多个账号等规避手段。二是强化对打赏资金的监管,对每日打赏超过一定金额或者累计超过一定金额的,应再次确认身份并设置多重验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13岁少女俩月打赏25万元的闹剧重演,让未成年人有一个绿色、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也让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严格执法终结混乱的网络直播    2016年12月15日
  • ·网络直播岂能任性    2016年12月06日
  • ·网络直播业应加强自律    2016年12月01日
  • ·网络直播规范管理要跟上    2016年11月09日
  • ·请网络直播放过慈善    2016年11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