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家谈]如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中央一号文件再出招

2017年02月0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邓浩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工作,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一判断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无疑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而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正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一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判断,无疑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个重点、难点,补齐农村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当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因此,从供给侧入手、加强结构性改革就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

  应当说,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正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动能在改革,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根本途径则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改革,既要让价格回归市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要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益,最终达到激活市场要素和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目标。

  为此,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调整政策、出台措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的承受力,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不损害农民权益。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金鸡报晓,闻鸡起舞。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经济网 邓浩)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