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垃圾倾倒者被捕让人总感“意犹未尽”

2017年01月26日 09:59   来源:光明网   鱼予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今天发布消息称,江苏检察机关对“12.18”长江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根、倪炳松、周文松、段广忠、段福亮、郭令6人以涉嫌污染环境罪依法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如果单从理论上说,江苏检察机关对“12.18”长江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的6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污染环境罪依法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应该是令人值得欣喜的。至少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对垃圾的违规倾倒在惩罚力度上有所加强。因为梳理事件的前前后后,从倾倒的数量、对周边的生活用水的水质,所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来看不容小觑。而且大规模、有组织的倾倒所带来的“示坏”效应,更会对其他地方的垃圾治理,如何进行整体意识、可持续性的治理思维带来“混淆视听”之感。然,随着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不免让人总感“意犹未尽”。难道违规倾倒真是这6人之错?垃圾的产出地就能置身事外?谁有给了垃圾倾倒者违法倾倒的“路径”?

  其实,说到垃圾“上山下乡”“垃圾围城”“垃圾漂洋”,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更是成为多地地方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毋庸讳言,从大的方面说,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不算太高,城市垃圾问题依然严重,加上处理方式单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靠填埋方式(占比80%左右)。由此,必然导致许多土地匮乏、处理技术落后的城市垃圾堆存量逐年增高,让很多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而不得不把垃圾堆到乡村或是通过“第三方”途径。如报道中的事件,为了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不得不把“脏水”泼洒在别人的头上,留得眼前一片“光”。

  有利可图,是“12.18”长江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成因之一。诚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商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无可厚非。可问题是,难道只是处理垃圾的不法商人“赚了钱”?我们的相关监督部门就没有赚得垃圾被远走“清闲”?本来,对于各地的垃圾如何处理、如何监管,各地都有着一系列管理制度。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曝光、谴责、打击、处罚等等如是,往往无法让一些城市对自身生产的垃圾消化,让对外输出成为必然。究其一点,一些地方城市的管理者,除了对垃圾治理的投入不够,更是对垃圾的循环利用和如何有效的制定长远计划认识不足。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嫌。

  当然,话又说回来,其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一直以来是地方主管部门都无法回避、且颇为头痛的问题。就以垃圾外运为例,要遏制和杜绝并非难事,难的是本地垃圾如何能从眼前消失。这不光是给相关政府部门出的一道“考题”,也是给我们每一社会大众一记警醒。相信那一粒粒垃圾的产生,也离不开自己的一份“功劳”。谴责之余,也当深思。垃圾违规倾倒肯定不行,无休止的掩埋也没出路,看来城市垃圾还是要“向内”找到化解之道,而不是依赖偷运偷倒“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它需要城市管理者加大投入,尽可能的建设垃圾处理厂,找到科学的、合理的、多元的处理方法。同时,也需要所有的公众心存绿色、环保之念想,少一分制造,少一分承担,少一分污染带来的危害。

  “解铃还须系铃人”,治标需治本。垃圾倾倒者被捕只是就事论事,彰显法律法规的威严而已。要彻底改变垃圾违规倾倒,除了依靠严厉执法和监督举报,最终还是要回到城市垃圾处理上来,这才是治标之策。否则这次有6人被捕,难保下次不会有12人为了一个“利”字,再次铤而走险,替垃圾产出地“解忧”。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整治“垃圾沉江”当追根溯源    2016年12月23日
  • ·偷倒垃圾,源头治理在哪里    2016年12月23日
  • ·“垃圾强制分类”更具有可行性    2016年12月21日
  • ·医废垃圾监管何以失灵    2016年12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