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2月19日正式印发《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这也是国家层面促进东北振兴的第四份重要文件。特别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更是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实施。
那么,为什么对东北振兴会出台这么多文件、这么多政策呢?振兴东北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和影响呢?显然,这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如果对振兴东北的意义和影响都不了解,自然,也就不可能把振兴东北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毫无疑问,振兴东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作出的正确回答。
东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有一亿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多,能源资源、产业基础、科教人才等也有很大的优势、很厚的基础,集聚着大量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骨干企业。如一重、一汽、鞍钢、沈飞、大连造船等,这些企业,都堪称“国宝级”企业,承载着几代人的拼搏精神、释放着几代人的强大能量、传递着几代人的幸福自豪。如果东北经济不能振兴,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振兴东北经济,就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当代人必须实现的目标。
振兴东北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虽然东北地区人口只占全国的8.3%,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1.33%。即便近年来经济有所下滑,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如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2/7 、乙烯产量占全国的1/4、钢产量占全国的1/8、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 等等。所以,决不能对振兴东北掉以轻心,不能对振兴东北有半点放松,而必须把振兴东北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振兴东北是对历史的有效传承。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东北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国工业发展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58项在东北;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工业资产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振兴东北经济,就是要传承中国工业的历史,把中国工业发展的火炬一直传承下去。如果因为东北发展遇到了一定困难,就放弃东北、放弃东北经济,显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也是无法书写中国工业发展史的。
振兴东北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抉择。如果在实现全面小康之路上把东北拉下,不仅不符合全面小康的目标,更不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振兴东北决不是一时一隅之策,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战略。振兴东北也决不只是不要在发展中把东北拉下,而是要让东北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动力。因为,东北有这样的基础,有这样的条件,更有这样的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据相关资料统计,东北的普通高校共有154所,占全国的11.3%,有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的12.4%,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0万人,占全国的10%。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多的人才,怎能不让东北为实现全面小康多做些贡献、多添点动力。
眼下,东北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滑之后,也正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作用下,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相关的顶层设计政策,也已经陆续出台,到了可以边发展、边释放红利的时刻。振兴东北能否像打“辽沈战役”一样,来个全面胜利,来个“新东北精神”、“新东北形象”、“新东北力量”,值得关注。要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振兴东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东北地区的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27万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5.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不足2000美元已经超过8000美元,经济总量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也就是说,只要再加把力,振兴东北是完全有希望的,东北仍然能够为中国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能够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了解东北经济,就要了解东北经济的历史;要想读懂东北经济,就要充分理解东北人的精神;要想评价东北经济,就要客观公正地关注东北经济。东北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东北人正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吹响东北经济振兴的集结号。切不要说东北经济“不行了”,《规划》的发布,预示着经济领域的“辽沈战役”已经开打。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