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面振兴东北取决于全面改革推进

2016年11月14日 08:09   来源:中国网   薛宝生

  近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实施后,在整个东北地区引起阵阵热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北地区无疑就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已经大不同于前些年。一方面随着振兴脚步的加快,东北“三省一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发展产生的阵痛也日显剧烈,困难和问题暴露得也更多,矛盾交织尖锐,压力大,如逆水行舟,不容后退半步;一方面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的持续细化、深化、强化,东北“三省一区”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越来越需要落到实处,完成可期,不容松懈意志。

  从全局看,这两个方面都是构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重要因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日益发挥出强大的引擎力和驱动力。“不容后退半步”,“不容松懈意志”,体现出执政党的责任担当精神,体现出党和国家高层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心擘划。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意见》又一次新鲜出炉,其意义重大,可以感悟得到。

  应看到,《意见》更具全面性、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和创造性。从总体思路上看,比过去的提法和定位、定向,有明显不同。既强调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又强调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做好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互动衔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还强调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按照总体思路要求,遵循并通过上述努力,既要确保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又要努力完成一份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景和承诺。这就是: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具体说来,就是到2020年这个举国关注的重要时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意见》明确,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到2030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透过《意见》,东北父老乡亲再一次打开振兴眼界,坚定振兴信心,鼓起振兴干劲。问题是作为东北“三省一区”,要回头认真总结前几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败之因,要抬头认清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方向道路,更要动手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措施。“回头总结”,是为了避免再走弯路,开好新局面;“抬头认清”,是为了紧跟党的领导,阔步奔前方;“动手落实”,是为了团结实干,实现美好愿景。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贯彻实施《意见》,可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谓是决胜之年铿锵行。不过,这取决于全面改革推进的落地。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路径,体制机制,这些关键性瓶颈不破除,就谈不上用全面改革推进去振兴整个东北。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赶走拦路虎 东北振兴迈大步    2016年11月04日
  • ·找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突破口    2016年09月08日
  • ·激发内生动力 推动全面振兴    2016年07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