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年来经济一直处于“筑底”阶段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振兴政策。然而,人才流失的困境却让外界普遍担忧。甚至有媒体报道说,东北每年人口流出多达100多万。国家发改委近日回应了这一说法,称数据并不准确。(11月27日央广网)
这些年来,围绕着东北振兴,国家祭出了不少重磅举措。然而,东北经济持续走低的局面仍然没有扭转。其间,有媒体指出,投资不过山海关,还有媒体指出,东北每年人口流出多达100多万,最后经国家权威部门一一证伪。事实虽非像媒体所说,但东北经济活力不够、持续增长动力不足、东北对外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青年人留不住等,恰恰成为东北振兴的一个重要羁绊。
东北经济产业结构老旧、单一,这些年来,在国企改革、新产业引进方面虽然有些起色,但产业吸引不强等因素,使得产业对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于此情况下,在相关行业打拼多年具备了较强业务能力的人,难免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在职人员如此,对于那些东北的年青人,在东北就读的高校学生而言,同样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前途,会考虑东北整体的经济发展前景而选择“孔雀东南飞”。
东北振兴,往大了说,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期待有多少人有这个觉悟,从而主动加入到振兴东北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当中来,是很难预料也是不够现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东北振兴的目标很伟大,但需要给关注东北振兴的人们一个可以预期的希望,才能让人才留得住。
曾经有媒体指出,东北部分油田在用人方面,因全额吸收职工子女就业到按石油专业吸引职工子女就业而引发部分人员不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用人上的僵化与滞后。不仅如此,东北一些地方甚至还设置了正处级动物园、正县级度假区,当一些本属于市场运营的单位仍然死抱着行政编制的大腿,人的积极性怎能会被调动起来?真正可以留给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遇又会有多少?
国家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东北振兴,也不能离开济济人才的推动和引领。从清末民初的闯关东,到建国初期大量人才援建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助推发展,特别是援建东北老工业基础,形成了一套重工业体系,为东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的发展,其包袱不小,国企改革之难、体制之僵,已经到了“绝地反击”的关键时刻。人才流失,就像流失血液一样,对肌体有着巨大的戕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推动人才再一次 “闯关东”是必须要完成的历史重任。
据《第三季度就业形势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的就业形势出现了转好。原因是2016年《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等方案的出台,东北的基础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利好消息的影响,振兴东北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振兴东北,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更需要身身内部的改革,重要一条是要营造宽松、健康、规范的用人体制,使人才能够充分流动起来,打破人才使用、管理的禁区,通过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人才,凡是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都可以纳入到相关的政策支持当中,形成“让人才来”到“人才要来‘闯关东’”的重大转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