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租房痛点得变增长点

2016年12月30日 08: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面对高昂的北上广深等城市房价,大力发展租赁市场被认为是缓解住房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从国外经验看,租赁是住房供应的“双引擎”之一,一般占据40%至60%的市场份额,很多居民一辈子租房。

  然而,在我国“房改”以来近20年,住房供应基本是销售的“单极化”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本应与销售市场并驾齐驱的租赁市场,乱象丛生、发展偏弱。突出表现在老百姓选择居住形式时,“重售轻租”,租赁是不得已的选择。同时,租房人权益缺乏保障,与产权人相比,租房者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上极其不对等。

  因此,相比金融杠杆横行的住房市场,租房市场价格更能反映经济基本面,下一步如何增加房源、规范租赁市场、保护租客利益、降低租金,清除租房领域中的痛点,才是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现阶段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房源供给主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政府此前建设并管理的公租房;第二类是住房租赁企业集中建设并提供的出租住房;第三类是个人房源出租,这部分也是租赁市场上供应的主体,这类房源主要由房地产中介机构来撮合承租人和出租人。

  有关专家表示,租房市场供求结构错位,小户型、低总价的出租住房供求矛盾突出。这一“硬伤”短期内难以解决,但供给主体不成熟,中介服务体系缺乏专业、规范等“软件”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庞大稳定的潜在房源,有望让租房痛点成为楼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化零为整,或将成为变化开始的第一步。房源向大的租赁机构集中,有利于稳定租金以及租赁关系。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缺少机构出租者,而机构出租者在市场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市场上专业化租赁机构足够多时,即可通过充分竞争形成市场化的租金水平。中国民众可能不再过于聚焦房价的涨跌波动,而会根据机构提供的租赁服务支付相应的租金,进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化价格调节时代。

  如何让企业、机构参与培育开发这一市场?不少专家建议,目前绝大部分开发商的资本结构是短期资本为主,缺乏中长期资本。建议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开发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有效工具,解决短期融资匹配租赁市场中长期回报的矛盾。

  而让业内专家感到头痛的“收益低”问题,也将得到改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各地要在金融、税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今年5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租赁市场首次成为重要议题,会上也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构架。国家重视凸显租赁市场在未来住房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壮大租赁市场的政策导向。

  同时,为了促进租赁市场的发展,2016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住房租赁市场、保障及法规制度的三个完善体系。

  最近传来的好消息是,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2017年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会议还指出,要加快房屋租赁市场理发,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住房租赁市场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住房租赁市场将不断得到规范,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只有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起来了,才有利于让老百姓实现“住有所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租房:刚需的无奈之选    2016年12月30日
  • ·租房黑中介早已成为城市牛皮癣    2016年12月08日
  • ·打击租房黑中介需综合施策    2016年12月06日
  • ·明确标准 提升租房者安全感    2016年11月23日
  • ·骨感的现实阻挡了诗意的租房    2016年10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