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柔性沟通有助凝聚抗霾共识

2016年12月29日 11: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谢佼

  政府要倡导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活方式,就必须以身作则,对自己要硬,对群众做工作要柔,刚柔并济

  12月23日晚,成都代市长罗强在蓉创茶馆约见十余名网友,畅谈如何面对和解决雾霾问题。这场特殊座谈会的细节,日前通过微信向社会公开。成都刚刚从连续多天的重度雾霾中摆脱出来,此举作为政府和市民间的柔性沟通,对公众焦虑情绪起到一定疏导作用,更为凝聚抗霾共识带了好头。

  抗击雾霾需要凝聚共识。目前,公认的雾霾四大源头包括燃煤、工业排放、尾气、工地扬尘,它们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雾霾正是在满足现代人物质需求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的。这不是哪一个行业、企业的问题,而是社会的共性问题。

  比如汽车尾气排放。中国已成为汽车保有量和燃油消耗大国,2015年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公布的境内成品油总销售量,分别为17137万吨和11625万吨。两者合起来超过2.8亿吨,如果用20吨10米长的运油车排起来得14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如此庞大体量,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去排队加油燃烧排放一空的。

  整个社会过度消耗化、过度能源化的生活方式,急切需要改变。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生活方式的变革无论是个体还是宏观上来说,都远比发展方式的变革更为艰难。有车不开,谁会跟自己过不去?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对此责无旁贷,必须去倡导、引领整个社会进行生活方式转型,建立低消耗高储能、低索取高付出的生活新共识。而这首先需要政府和市民之间建立高度信任、运转及时、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

  在极端污染事件发生时,关键的沟通渠道却往往容易堵塞,各方过度的担心、误解,情绪化的表达、个人爱憎好恶都会影响分析判断的客观性。

  如何化冰成水,消融隔阂呢?仔细想来,情绪是有累积效应的,如果地方政府对大气治理表态把话说得过满,而雾霾的加剧却无法遮掩,当政府的保证无法兑现,那么将损及政府的公信力。所以不要说大话空话套话,要老老实实承认,在大气治理面前,还有很长的道路要摸索,要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实干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成都代市长用约喝茶听民声的温和姿态,为成都的大气治理带了一个好头,由此政府真正听到了市民的呼声,看到了市民的理性,也就“有信心动员各方力量。”

  但也要看到,喝一次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沟通必须趁热打铁,对谈出的亮点及时消化吸收,对市民集中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办好,气宜鼓不可泄,不要让老百姓“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座谈会可不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工作方法,由市长约市民,进一步扩展为双向互约,保证双向沟通的顺畅,理顺抗霾日常沟通的渠道。该科研介入的地方,可不可以由政府出门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科学研究?

  总之,政府要倡导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活方式,就必须以身作则,对自己要硬,对群众做工作要柔,刚柔并济,才能肩负起带领群众移风易俗的重任,才能凝聚整个社会的共识,让雾霾消散于清白世间。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