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会时间:凝聚共识,开创治理新境界

2016年03月02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在举世瞩目的“两会时间”,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然成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起到振奋人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国计与民生从这里起步,在中国的政治坐标中,“两会时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即将扬帆远航之际,今年的两会被寄予了更高期待:这个重要的政治平台,将以怎样的价值引领,为未来中国凝心聚力?

  不妨以“两会时间”为节点,把视野拉长、将目光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稳中有好、各项改革蹄疾步稳、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中国能从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中迎难而上,能从盘根错节的利益交织中挺身向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风景独好,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局面、新实践、新境界。

  纵览两会前夕的民意激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根据人民网“两会调查”排名前十位的热点话题,无论是“社会保障”背后“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打虎拍蝇”体现的“从严治党”新思想,还是“一带一路”折射的“新型国际关系”新战略,都传递着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上下贯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党的理念主张已成为人民心声、形成社会共识。

  正因为此,在举世瞩目的“两会时间”,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然成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起到振奋人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代表委员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通过自己的参政议政、大胆建言、积极履职,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两会的政治舞台上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整个社会共识的精神标识、价值引领。

  梦想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正如学者所论,“在那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都会伴随着社会心态的转变和重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社会共识坚如磐石,什么时候就能释放发展活力、激发改革动力;什么时候共识遭到消解,改革发展就会陷入困顿和迷茫。尤其是面向“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发展层面的“中等收入陷阱”、社会发展层面的“风险社会”、国际关系层面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更需要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坚持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价值引领,战胜这些不期而至的风险挑战。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社会转型、改革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价值引领,而“两会时间”正是将这个价值引领凝聚为社会共识的绝佳契机。完成这样的使命,是广大代表委员理应肩负的职责。广大代表委员,或许只是立足某个工作领域、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地域,但无论是提交提案议案,还是会场内外互动,都应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理论指导贯穿其中,和自身的工作相结合、和各地的改革实践相结合,让新理念、新思想更加鲜活生动,让新战略更能深入人心。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此时此刻,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让我们寄望于5000多名代表委员,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而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的力量,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