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电影的泡沫还未完全挤出

2016年12月29日 11:11   来源:解放日报   

从 易

  ■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远不如预期。悲观者说,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已破,这是中国电影衰败的开始。针锋相对的看法是,2016年票房增速的减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从狂热走向冷静、重新出发的标志

  ■今年票补力度小了很多,电影票平均单价在30元左右。票补虽然能够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但“亏钱赚吆喝”毕竟不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让电影票价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让影片在市场上优胜劣汰,是一种冷静的体现

  ■2016年许多IP大片倒下,固然说明了观众更理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016年的烂片尤其多。还有票房造假同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愿电影人能够在2016年这个冷静期反省缺陷、检讨不足,“良性地自我调整”,让中国电影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断调低的“小目标”

  2016年马上要过去了,中国电影也交出了答卷——今年的票房总收入虽然超过了去年的440亿元(最终准确统计数字有待年底公布),但增长率创下近十年来最低,已是不争事实。

  让我们把时针调到去年的这个时候。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突破440亿元,同比增长48.7%,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增长率。专家预计,如果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以同等的速度增长,那么2016年票房总额将突破600亿元。

  可暑期档一过,很多人才发现,600亿元这个“小目标”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实现。2016年暑期档总票房124亿元,与去年相比原地踏步,30%的增速彻底落空。2016年暑期档票房前三的国产片分别为《盗墓笔记》《绝地逃亡》和《寒战2》,三部影片总票房25.45亿元;而2015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片的总票房为45.55亿元。有关部门也准确预测到今年暑期档的颓势,打破了既往暑期档是“国产保护月”的不成文规定,引入了不少好莱坞大片,《X战警:天启》《魔兽》《独立日:卷土重来》《海底总动员2》《惊天魔盗团2》《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冰川时代5》《谍影重重5》等扎堆上映,但这并没有刺激观影人数的增长,也没有起到“救市”的效果。

  随后的中秋档和国庆档票房增速持续减缓。中秋档总票房为5.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3成。国庆档影市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爵迹》《湄公河行动》《王牌逗王牌》四足鼎立,却没有一部单日票房破亿,这是近两年来的首次。国庆7天总票房约15.6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3%。直到这时许多人才幡然醒悟:别指望什么600亿元了,想突破500亿元难度也不小。如果不是 《长城》等片最后时刻的“救市”,2016年票房能否超过2015年的440亿元,仍是一个疑问。

  悲观者说,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已破,这是中国电影衰败的开始。针锋相对的看法是,2016年票房增速的减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从狂热走向冷静、重新出发的标志。对此,我们该怎么看?

  票补在减少,观众学会用脚投票

  王健林在201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谈到中国电影时乐观地说,中国电影市场没有下滑,明年将迎两位数增长。在他看来,电影票房曾有的连续三年40%的增长并不真实,很多片子的票房是注水的,因为存在票房造假和票房补贴等原因,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

  王健林的发言击中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虽然很光鲜,但这440亿元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注水的。注水有两种方式,一种已经被“合理化”了,就是票补。2015年440亿元的票房有7成是靠电商卖出去的,而通过电商买过电影票的人都知道,几乎每周都有“9块9”、“14块9”这样的低价票,但官方统计总票房,仍以35元的价位计入。另外一种注水则是赤裸裸地弄虚作假,最典型的就是“幽灵场”,在凌晨时分十分钟排一场,且每一场都爆满,比如2015年的票房冠军《捉妖记》就被曝光“幽灵场”。业内人士指出,买4000万元的票房,只要400万元的成本,他们推算,2015年的440亿元中,有50亿元左右来自注水。

  相比较而言,2016年的票务格局基本稳定,电商和片方的票补少了许多,电影票的平均单价在30元左右。票补虽然能够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但“亏钱赚吆喝”毕竟不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因此,让电影票价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让影片在市场上优胜劣汰,是回归冷静。

  电商在冷静,观众也在冷静。今年暑期档、国庆档里,许多预期可能会成为爆款的影片纷纷马失前蹄。人们对于“爆款”的预期并不是因为影片质量,而是因为它是大IP。2015年是中国电影的IP年,《小时代4》《栀子花开》《左耳》《何以笙箫默》《九层妖塔》《万万没想到》 等IP电影虽然质量堪忧,但顶着IP的帽子,每一部电影都轻松破亿,并赚得盆满钵满。2016年大量热钱和资本跟进涌入,IP电影被疯狂追捧。有根据大热的网络小说改编,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致青春2》《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爵迹》;有对经典的翻拍,比如《大话西游3》;有根据大热综艺改编,比如《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这些IP电影都带有强烈的粉丝电影属性,担当主演的都是吴亦凡、陈学冬、鹿晗、韩庚等人气偶像。但这些IP 电影的票房却远低于预期。国庆档的《爵迹》投资高达2亿元,有一年多宣传期,吴亦凡、陈学冬、王源、范冰冰、杨幂等炙手可热的明星主演,很多人预期票房10亿元不成问题。其最终票房3.8亿元,可谓惨败。这说明如果是一部烂片,即便它是顶级IP,也注定会被观众抛弃。

  2016年票房收入不及预期,是观众用脚投票的一种体现。成熟的观众必然倒逼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电影市场走向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2016年票房缩水,的确用不着太过悲观。

  泡沫还未全部挤出

  有人说,如果将2015年注水的票房扣除,2016年的票房增速相比之下还是非常可观的。这时候有另一个观点出来“拦截”,指出虽然票补力度少了,却并不能杜绝2016年的票房造假现象。

  2016年的中国电影有个非常漂亮的开端。《美人鱼》横空出世,最终以33.9亿元的成绩成为中国票房历史冠军,一季度国内总票房更是创下144.66亿元的高峰,600亿元票房的小目标也是业内人在那个时候“喊出”的。

  转折点出现在3月初上映的《叶问3》。《叶问3》的票房造假堪称“史无前例”。具体体现一是大量“幽灵场”,想买多少票房直接拿钱砸,简单粗暴。二是《叶问3》疯狂吹高票房,背后还牵扯出一场庞大而复杂的资本游戏。用财经专业词汇讲,就是电影票房“资产证券化”——将电影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和宣发全过程所需要的资金,做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一旦票房达不到保底数字,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很可能戛然而止,最坏的结局就是重蹈e租宝的覆辙,让无数无知散户接盘烂局。

  《叶问3》的猖獗造假,揭开了中国电影证券化的一角,一些电影的票房被拿到资本市场运作,沦为纯粹的投资工具。2016年保底发行的案例越来越多,像《致青春2》《绝地逃亡》《封神传奇》《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盗墓笔记》《我不是潘金莲》等,虽然没有像《叶问3》这样将保底基金包装成P2P项目,但不少保底方与资本市场仍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比如寻求二级市场上的股价抬升,因此保底带有强烈的赌博性质。为了达到保底目标不择手段,根本不利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电影成了票房游戏,当电影项目成了一场赌博,如此急功近利的市场氛围,怎么指望片方安安静静地拍出好电影呢?2016年许多IP大片倒下,固然说明了观众渐趋理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016年的烂片尤其多、尤其烂。有人统计,2016年1月至8月上旬上映的170部国产电影里,7分以下的电影占93%,在2分为豆瓣最低分的情况下,3.5分以下的电影居然有64部,5分以下的国产电影有122部,占到了上映电影的71.8%。另一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电影TOP20平均7.82分,2016仅为7.4分。

  正如一个小故事说的,桌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下半杯水了。2016年的中国电影就是桌上那半杯水,它可以是乐观者的期待,也可能是悲观者的预言,它既可以是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一个冷静期,也可能是中国电影由盛转衰的一个危险期。作为一名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我愿意当一个乐观者。中国电影产业经过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消耗甚至是透支了太多可贵的有效资源,与之相对的,其在产业方面、美学方面的不足在不断凸显。但愿电影人能够在2016年这个冷静期反省缺陷、检讨不足,“良性地自我调整”,让中国电影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1为张艺谋导演的《长城》

  图2为郭敬明导演的《爵迹》

  图3为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

  图4为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