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砍补齐下”让医生远离药品回扣

2016年12月26日 07:21   来源:红网   符向军

  央视记者暗访上海湖南多家医院,发现医生吃回扣严重;当地卫计委介入调查,湖南一医生被停职。在大城市的医院里,长期存在一些不看病的“特殊患者”,这些被称为医药代表的“特殊患者”通过天天跑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医生开出处方后,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获取近10%左右的提成。而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的也在40%左右。(12月25日《新京报》)

  患者看病买药的“救命钱”,几乎一半是用以药品回扣,被医生“吃水”,这无疑令人触目惊心,更拷问医疗公平。医生向药品要回扣,不但背离职业道德,滋生医疗腐败,更导致药价虚高,引发看病贵看病难,破坏社会公平,加剧医患紧张关系,加深社会矛盾。

  医疗卫生事业攸关民生公益,决不能让看病贵看病难长期成为社会之痛。除了不断提升社会医疗救济保障机制,务须破解药价虚高,挤干虚高药价的“水分”,斩断药品销售公关、医生吃回扣等的医疗腐败黑手。

  追根索源,还在于久遭诟病的医药不分、以药补医的医疗体制弊端。医院靠卖药赚钱和医生靠开处方提成、拿回扣长期以来是公开的秘密。要破解药价虚高,挤干药价虚高的“水分”,还医疗公平于平民百姓,除了依法惩治医疗腐败,砍断药品加成、医生吃回扣的灰色利益链条,关键还在于切实深化医改,破除以药养医的沉疴痼疾,真正推进医药分家,让医生回归医务室、手术台,远离虚高药价。

  但是,废除以药养医,让医生远离药架绝非易事。因为财政投入不足、药品收入占医院和医生收入结构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公立医院长期面临的尴尬。一旦砍断原有利益链条和经济来源,医院势必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医生收入势必锐减。而如果正常补偿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必须统筹兼顾,开对药方,做到“砍”“补”结合,双管齐下。

  一方面要勇于砍断不当利益链,除了允许公立医院单独或组团采购,建立医院与生产企业直接交易的互联网平台,减少厂家、医药代表、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链条中“医药代表”等灰色环节,降低药品加价空间,更要逐步建立第三方药品直供市场,让医院、医生远离药价,让患者自主购药,或者引入监督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药品的形式,确保药价回归真实成本本身。

  一方面要采取合理财政补偿和医保补医配套举措,保障医院正常经营避免其转嫁病患负担,同时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医务人员报酬,改变严重倒挂的医院、医生收入结构,最终让公立医院从依靠销售药品转为依靠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加收入,让医务人员靠精湛技艺和医者仁心获得阳光体面的劳动报酬。

  唯有“砍补齐下”,让医生远离药品回扣、回归医者仁心才有客观可能,才能真正破解药价虚高痼疾,确保医疗公平,让医疗卫生事业真正回归社会公益,让看病贵、看病难不再成为社会之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