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城市睡在噪声里的问题不容小觑

2016年12月21日 07:40   来源:红网   丁一

  夜,本该静谧,若有声音入耳,当是风声雨声,蝉唱蛙鸣。可在现代城市,夜晚的噪声早已掩盖了天籁。环保部近日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噪声污染点多面广,无处不在,已成为居民健康的“隐形杀手”。(12月19日《半月谈》)

  忙碌了一天,本应在宁静的夜里通过高质量的睡眠来实现身体的恢复与休养,可商家的高音喇叭争相嘶吼,美食街的低音炮不绝于耳;夜间施工搅拌机不停轰鸣,渣土车凌晨发出刺耳声响……都让人心烦意乱,不仅高质量的睡眠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于身心健康都遭到了严重损害。

  噪声污染往往是即时性的,表现不出明显的污染形态,因此多被忽视。但噪声污染却又是无处不在且危害巨大的,不仅让人烦躁、睡眠差,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学习障碍、耳鸣等问题。干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损伤听力,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可见对于日趋严重的噪声污染,乃至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的严峻形势,真不可等闲视之。

  污染形态不明显,是噪声污染被大家忽略的原因之一。而噪声污染的日趋严重与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分工不明晰,常出现职能交叉,进而形成监管盲区也有莫大关联。环保、公安、交通、文化、工商等部门都有监管环境噪声的职责,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防治噪声污染的体系,少了具备明确监管职责的某个部门牵头,“九龙治水”困境下的噪声污染治理注定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踢皮球现象。这也是为何尽管有众多居民举报噪声污染,去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但多数投诉却不见效的根源所在。

  要想解决日益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首先得要正确认识到噪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切不可因为其表现不出明显的污染形态,就掉以轻心、听之任之。这方面的主体应包括相关的职能部门与所有的普通民众。只有认识到防治噪声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一样,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职能部门才可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治理;而由于关乎自身健康,在这场战役中,普通民众也才不会只是围观,而是积极参与其中,贡献个人力量。

  其次,则是要告别多头管理的模式,明确一个负主要责任的职能部门,由其牵头,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再以这一部门为主,建立环保、公安、交通、文化、工商等多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增加执法的效率与效力。当然,还需要辅以严格的惩处制度,让“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也普及到噪声污染的防治领域。

  此外,噪声污染无处不在,即时性强,执法部门的力量有限,而且存在取证难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普及噪声污染的取证方法,向民众宣传噪声污染的危害,都有助于发起一场针对噪声污染的人民战争。

  眼下雾霾正在肆虐,引发了政府部门与全民的高度关注,在打赢大气污染治理持久战的同时,导致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的污染问题,当真也是不可小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