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4城市睡在噪声里的问题不容小觑

2016年12月21日 07:40   来源:红网   丁一

  夜,本该静谧,若有声音入耳,当是风声雨声,蝉唱蛙鸣。可在现代城市,夜晚的噪声早已掩盖了天籁。环保部近日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噪声污染点多面广,无处不在,已成为居民健康的“隐形杀手”。(12月19日《半月谈》)

  忙碌了一天,本应在宁静的夜里通过高质量的睡眠来实现身体的恢复与休养,可商家的高音喇叭争相嘶吼,美食街的低音炮不绝于耳;夜间施工搅拌机不停轰鸣,渣土车凌晨发出刺耳声响……都让人心烦意乱,不仅高质量的睡眠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于身心健康都遭到了严重损害。

  噪声污染往往是即时性的,表现不出明显的污染形态,因此多被忽视。但噪声污染却又是无处不在且危害巨大的,不仅让人烦躁、睡眠差,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学习障碍、耳鸣等问题。干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损伤听力,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可见对于日趋严重的噪声污染,乃至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的严峻形势,真不可等闲视之。

  污染形态不明显,是噪声污染被大家忽略的原因之一。而噪声污染的日趋严重与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分工不明晰,常出现职能交叉,进而形成监管盲区也有莫大关联。环保、公安、交通、文化、工商等部门都有监管环境噪声的职责,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防治噪声污染的体系,少了具备明确监管职责的某个部门牵头,“九龙治水”困境下的噪声污染治理注定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踢皮球现象。这也是为何尽管有众多居民举报噪声污染,去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但多数投诉却不见效的根源所在。

  要想解决日益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首先得要正确认识到噪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切不可因为其表现不出明显的污染形态,就掉以轻心、听之任之。这方面的主体应包括相关的职能部门与所有的普通民众。只有认识到防治噪声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一样,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职能部门才可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治理;而由于关乎自身健康,在这场战役中,普通民众也才不会只是围观,而是积极参与其中,贡献个人力量。

  其次,则是要告别多头管理的模式,明确一个负主要责任的职能部门,由其牵头,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再以这一部门为主,建立环保、公安、交通、文化、工商等多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增加执法的效率与效力。当然,还需要辅以严格的惩处制度,让“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也普及到噪声污染的防治领域。

  此外,噪声污染无处不在,即时性强,执法部门的力量有限,而且存在取证难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普及噪声污染的取证方法,向民众宣传噪声污染的危害,都有助于发起一场针对噪声污染的人民战争。

  眼下雾霾正在肆虐,引发了政府部门与全民的高度关注,在打赢大气污染治理持久战的同时,导致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的污染问题,当真也是不可小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科技推动噪声治理    2016年11月17日
  • ·噪声治理,要告别多头管理    2016年11月01日
  • ·用好噪声地图,让城市更宜居    2016年06月16日
  • ·噪声扰民项目怎可发“临牌”?    2015年05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