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科技推动噪声治理

2016年11月17日 08:06   来源:光明日报   周俊生

  环保部日前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建筑施工噪声类投诉过半,社会生活噪声类投诉超过1/4。此外,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1/4不达标。

  噪声污染,几乎是每一个城市居民都难以抗拒的麻烦事。大楼里由装修引起的噪声此起彼伏,一年四季几乎不会有中断的时候。对于这种噪声,一些街道居委会试图进行制约,比如规定双休日和晚上不能从事产生噪声的装修等,但是病人和上了夜班后白天需要休息的职工,只能承受这种噪声的轰炸。对此,“乡规民约”也是束手无策。

  科学研究证明,噪声污染同空气污染一样,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环境保护不单单是指治理空气污染,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也必须纳入其中。

  相比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的治理面临复杂的矛盾,难度甚至更大。空气污染大多集中于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企业施以“硬约束”来达到治理目标。可是,噪声污染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对工业企业和建筑施工产生的噪声可以像治理空气污染一样施以“硬约束”,但是对于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噪声,很难用“硬约束”手段加以治理。对于这类噪声,仅仅依靠街道居委会制定“乡规民约”显然是不够的,更可取的是向市场推出新型产品,从源头上控制噪声的发生。

  我国防治空气污染之所以能够取得进展,除了有力的监管外,大量推行生产过程中没有或只有较轻程度空气污染的环保产品和工艺也是有效因素之一。防治噪声污染,同样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举个例子,房屋装修中的噪声与目前建筑用材缺乏隔音功能有很大关系。政府可以引导建筑企业更多采用隔音建材,此外还可以研制并推广低音频的切割工具,以减少装饰用材物理切割所产生的噪音,同时还能减少对装修工人身体健康的损害。以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研发出这样的工具并不是多难的事。

  在环境保护及空气污染治理中,科学技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噪声污染治理也应当成为科技攻关的重要课题,让降噪科技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噪声治理,要告别多头管理    2016年11月01日
  • ·用好噪声地图,让城市更宜居    2016年06月16日
  • ·噪声扰民项目怎可发“临牌”?    2015年05月07日
  • ·广场舞噪声纠纷莫小视    2013年10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