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人才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人才计划”。这些各类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大笔的经费拨款、高度的经费集中,而过于集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浪费。(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人才选择待遇高、环境好、竞争力强的学校,本无可厚非,但总感觉这样一来,知识就带上了“铜臭味”,不再那么纯洁。更可怕的是,人才的无序流动,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也玷污了清雅高洁的学术风气,长此以往,必将进一步加剧学校间、地区间教育鸿沟,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剖析高校“抢人大战”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还是名利观使然。如果把引进多少名“学者”“大师”作为标准,单纯玩“数字游戏”,那么也就走上了歧路,这样的高校,虽然名气会变大,但也只能是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而已。止戈高校的“抢人大战”,还“象牙塔”以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必须首先正“三观”。
正“名利观”。 如果把名利看得特别重,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那么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此以往就会枯竭、枯萎,无论是“孔雀东南飞”还是“人往高处走”,当承载知识的人才被随意“买卖”,那么知识也就“一文不值”。所以,学校要尊重知识,人才更要珍视知识,单纯地搞学问,而不是被名利牵着鼻子走。
正“科研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论文论英雄”,而要看科研成果是否中看不中用被束之高阁,要进一步丰富评价体系,看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如果投机取巧的人被奉为“座上宾”,不仅寒了人心,也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所以,止息高校的“抢人大战”,必须正“科研观”,通过更加严格的评判标准,把“南郭先生”清出科研队伍,纯净学术风气。
正“教学观”。 大学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一些高校教师为了捞金、评职称、攒名气,不把教书育人作为主业,而是到处走穴、讲座,有的紧盯学术期刊,时不时速成几篇论文,借以抬高身价,长此以往,荒废了主业,也给学生做了一个坏的示范。所以,要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业上,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正“三观”才能确保方向不偏,高校的科研教学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行,高校的人才也才能不为名利所累,轻装上阵。解决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还是要攻心为上,帮助高校人才树立正确的观念,把好“总开关”,培养出更多对社会大有裨益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