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大学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高校里新兴的“跑腿经济”值得关注。(11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高校跑腿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市场利润,也催生了许多新现象,比如代课、代买早餐等等。这几年每逢“双十一”,代拿快递更是供不应求。虽说代拿快递的创业理念值得肯定,但依附于这种理念之外的“跑腿经济”,恐怕并不应该归属于创业之列。
因为,像代课、代点名这样的“跑腿经济”,本身就属于违背校规校纪,高校内部管理也缺少一套量化的审核标准,很容易错位或者演化成逐利性质,一些打着“跑腿经济”的创业,其正当性和可靠性也有待时间考验。比如,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款“校内达”的手机应用,其功能和业务就不止包括代拿快递,代买水果、食堂代餐等信息也层出不穷,甚至存在花钱找人代课、代点名的现象。虽说代拿快递确实发现了商机,也给创业者带来了实打实的利润,但在高校这类以教育科研为主的环境,过度追求商机也不合时宜。
毕竟,“跑腿经济”是一个新兴行业,其权利与义务并没有明确划分,在代拿业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纠纷。相比于其他的电子商务应用,“跑腿业务”并没有打破传统的经济观念,至多也就是将纯粹的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有了一个新兴区分,让社会闲散资源得到了很好的配置。可问题却是,这种业务的背后,也夹杂着“懒人经济”的成分。
代拿快递属于跑腿业务,代课、代点名同样也在“跑腿经济”之列,前者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后者的正当性却值得商榷。就像“跑腿经济”的效应也分正面和负面一样,一些代课软件也会依附其暗自生长,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对这种跑腿业务不加审核地大面积推广,很容易也会给学生群体造成一个错觉:认为这种找人代劳的业务,得到了正当认可,久而久之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凡事都想请他人代劳。也就是说,对于这种跑腿业务,应该让学生们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由别人代劳。
或许有人会认为,当自己确实忙不开或者不方便的时候,这种“跑腿业务”正好可以满足需求,达到供求关系的平衡。可如果忽视了“跑腿经济”的成本问题,那么这种平衡本质上是有倾斜的。因为,任何东西的应用和产生正向功能都是有它的条件和边界,“跑腿经济”也是如此,建立在高校学生需求之上的跑腿业务,一旦冲破这个条件和边界,就会变得不合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自然也并不可取。
并不是说这种“跑腿经济”一无是处,相反,它确实给一些想创业、有勤工助学需要的学生带来了很多机会。这样的行为,从市场经济意义上来说是各取所需,但作为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学校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既要正视这样一种业务的存在,也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让高校“跑腿经济”的脚步更加慢一点、从容一点,让那些偷懒的学生能够“自食其力”。也许只有这样,快速奔跑着的“跑腿业务”,才不至于跑偏,学校也才算尽到教育的责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