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跑腿经济”,请放慢你的脚步

2016年11月23日 07:04   来源:红网   宋潇

  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大学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高校里新兴的“跑腿经济”值得关注。(11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高校跑腿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市场利润,也催生了许多新现象,比如代课、代买早餐等等。这几年每逢“双十一”,代拿快递更是供不应求。虽说代拿快递的创业理念值得肯定,但依附于这种理念之外的“跑腿经济”,恐怕并不应该归属于创业之列。

  因为,像代课、代点名这样的“跑腿经济”,本身就属于违背校规校纪,高校内部管理也缺少一套量化的审核标准,很容易错位或者演化成逐利性质,一些打着“跑腿经济”的创业,其正当性和可靠性也有待时间考验。比如,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款“校内达”的手机应用,其功能和业务就不止包括代拿快递,代买水果、食堂代餐等信息也层出不穷,甚至存在花钱找人代课、代点名的现象。虽说代拿快递确实发现了商机,也给创业者带来了实打实的利润,但在高校这类以教育科研为主的环境,过度追求商机也不合时宜。

  毕竟,“跑腿经济”是一个新兴行业,其权利与义务并没有明确划分,在代拿业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纠纷。相比于其他的电子商务应用,“跑腿业务”并没有打破传统的经济观念,至多也就是将纯粹的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有了一个新兴区分,让社会闲散资源得到了很好的配置。可问题却是,这种业务的背后,也夹杂着“懒人经济”的成分。

  代拿快递属于跑腿业务,代课、代点名同样也在“跑腿经济”之列,前者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后者的正当性却值得商榷。就像“跑腿经济”的效应也分正面和负面一样,一些代课软件也会依附其暗自生长,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对这种跑腿业务不加审核地大面积推广,很容易也会给学生群体造成一个错觉:认为这种找人代劳的业务,得到了正当认可,久而久之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凡事都想请他人代劳。也就是说,对于这种跑腿业务,应该让学生们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由别人代劳。

  或许有人会认为,当自己确实忙不开或者不方便的时候,这种“跑腿业务”正好可以满足需求,达到供求关系的平衡。可如果忽视了“跑腿经济”的成本问题,那么这种平衡本质上是有倾斜的。因为,任何东西的应用和产生正向功能都是有它的条件和边界,“跑腿经济”也是如此,建立在高校学生需求之上的跑腿业务,一旦冲破这个条件和边界,就会变得不合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自然也并不可取。

  并不是说这种“跑腿经济”一无是处,相反,它确实给一些想创业、有勤工助学需要的学生带来了很多机会。这样的行为,从市场经济意义上来说是各取所需,但作为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学校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既要正视这样一种业务的存在,也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让高校“跑腿经济”的脚步更加慢一点、从容一点,让那些偷懒的学生能够“自食其力”。也许只有这样,快速奔跑着的“跑腿业务”,才不至于跑偏,学校也才算尽到教育的责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理性看待高校的“跑腿经济”    2016年11月22日
  • ·“跑腿经济”该不该进高校?    2016年11月22日
  • ·高校“跑腿经济”不能念歪了经    2016年11月22日
  • ·不妨给高校“跑腿族”以鼓励    2016年11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