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经济”该不该进高校?

2016年11月22日 09:08   来源:北京晨报   

  鄢奕没有想到,4年前他所设想的收费代拿快递的跑腿业务,如今已经在手机应用上实现了,并在各大高校悄然兴起。“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大学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高校里新兴的“跑腿经济”值得关注。(据11月21日中新网)

  ●支持

  不必视为洪水猛兽

  在大学校园里支撑起“跑腿经济”的是所谓的经济宽裕的学生与不宽裕的学生,经济宽裕的学生不缺钱,想“偷懒”,于是就花钱雇人代劳;经济不宽裕的学生需要钱,专为“偷懒”同学“跑腿”,赚“跑腿费”弥补生活费用。有人为同窗关系演变为雇佣关系而痛心,更有人疾呼应禁绝这种雇佣关系存在,这其实更像杞人忧天。

  校园是个小社会,经济宽裕与不宽裕的学生也是社会上经济条件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投影。即使没有“跑腿”,差距仍是客观存在。而有了“雇佣关系”,未必就是洪水猛兽。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其实,经济不宽裕的学生靠“跑腿”赚钱,心中很坦然。更不必说,经济不宽裕的学生勤工俭学,不也是受雇于人吗?为什么换了一个雇主,马上就变成不合适了呢?至于认为“跑腿”会造成大学生群体的裂痕,那更是多余之虑。

  倒是大学如果真的去禁绝“跑腿”,那才是好心办了错事。其实,大学要做的,是通过自身一套独立的价值判断来整合经济差距的原初社会身份,使学生以平等的“大学身份”在平等的心理起点上进行竞争。有一套独立于社会并重新整合学生身份的判断标准,旗帜鲜明地构建“以品学兼优论英雄”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不仅是教育公平之核心所在,而且有了这个标准的牵引,则不仅不会使经济不宽裕的学生产生失落感,也能让经济宽裕的学生悟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优越感。

  奚旭初

  ●反对

  跑腿经济可能跑偏

  一方省了力气,一方赚了外快,看起来似乎是各取所需。然而,跑腿经济兴起的背后,暴露出部分学生慵懒的生活状态,以及另一类学生轻重不分的焦急功利心态最可怕的是,跑腿经济可能向学生传递出一种拜金思想,一方以为金钱无所不能,另一方为钱可以做任何事,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被严重扭曲。所以,无论是跑腿者还是雇人跑腿者,过度依赖校园跑腿经济都会导致校园生活方向跑偏,学业乃至人生注定跑不远。

  首先,排除一小部分因事在外的,多数雇人跑腿者连一个快递都不愿意去拿,未免过于慵懒,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与朝气。确实,一些高校学生的不进取,更多源自其内心意志品质的不足,但可以毫不讳言,校园跑腿经济使他们的慵懒完全被释放,客观上为他们的“没有最懒只有更懒”打开了便利之门。

  其次,跑腿者为了蝇头小利不惜牺牲学习与休息时间,未免主次不分。如果为了赚取一些零钱而耽误了学习,必定得不偿失。而且,过于在乎赚钱,可能诱发思想的功利化,对于成长殊为不利。即便是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方式完成学业,不必依靠跑腿来积攒花费。至于说,校园跑腿可以锻炼个人能力,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则更是无稽之谈。校园跑腿无非是代人行动做一些小事,简单机械毫无技术含量,实在看不出有多大的锻炼价值。

  当下,跑腿经济得以走俏,自然有其深刻原因。但也许跑腿经济在其他地方可以大行其道,移植到校园中却可能未必合适。毕竟,跑腿经济的驱动运行原理,与校园现实环境存在一定冲突,容易催生“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甚至有干扰校园生活秩序之嫌。所以,校园跑腿经济,看起来两全其美,实则两败俱伤,可以休矣。

  侯坤

  ●分析

  学生需三思而后行

  随着电子商务、金融业务日渐发展繁荣,很多学生,尤其是创业意向强烈的大学生,往往较为关注社会的需求变化,并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地挖掘出商机,以此来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创业致富并无不妥。然而,以“跑腿经济”为商机,在高校兴起一股“跑腿”潮,我们的大学生还得三思而后行。

  在市场化经济浪潮中,大学生为自己将来的创业积累启动资金,或者单纯地想挣点零花钱,这都无可厚非。但当这样的现象成为潮流时,便很容易导致大学校园现实主义的泛滥,而这恰恰违背了高校设立的初衷。

  “跑腿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懒人太多。目前,懒人用品专卖店、懒人食品逐渐成为一大商机。懒人和创业者的需求不谋而合,二者各取其利,皆大欢喜。问题是,由懒人催生出来的“跑腿经济”,把懒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养尊处优的风气渐趋明显,而创业的学生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来回奔波跑腿,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学习和社交时间,这真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雇佣关系,多少有些社会化的意味,而由雇主和受雇人构建起来的高校跑腿业务,将单纯的同学友谊割裂开来,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雇主和雇工的差异化身份,两者关系的不对等在大学这个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多少有些突兀。况且,一些所谓的跑腿业务,不只是代拿快递那么简单,部分懒人学生甚至会让“雇工”帮忙代课、代点名,这种雇佣关系中出现的“歪门邪道”之风,将高校教育置于边缘化的境地,实在有些本末倒置了。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边界,一旦超越了其中的界限,便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美好结局了。跑腿经济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要把跑腿经济搬进校园,让学生群体参与到追逐经济利益的商业化进程中,还得三思而后行。毕竟,高校和学生的初心与本职,还得回归到教育上。

  张晓雨

  ●建议

  有堵有疏予以管理

  高校“跑腿经济”火热,对此,笔者觉得,“跑腿经济”应该是“象棋经济”。

  众所周知,象棋里有楚河汉界,像“象、士、将”等棋子,必须在一定的界限内运行,不得越界,而“車、马、炮”,则可飞越楚河汉界去驰骋,这是规矩,大家都得自觉遵守才是,而高校的“跑腿经济”也应该是这样。

  “跑腿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商业现象,经商做买卖,要讲职业道德,要守法。同理,你可以去代买水果、食堂代餐,也可以代拿快递,这些都是“車、马、炮”的生意,而找人代课、代点名,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越界”了,往大说,这是“违纪”,往小说,“害人害己”,也是不道德的表现。

  火热的“跑腿经济”出现在高校,高校不可视而不见,正确的态度应该“有堵有疏”。

  所谓“堵”者,对从事代课、代点名的买卖双方,出台相关制度规定,一次“批评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处罚”而“延迟毕业”,道理很简单,“无规矩,不成方圆”。

  所谓“疏”者,鼓励同学们学好功课之余适当地“实习经济”,并加以引导。摆正“跑腿经济”与“完成学业”的关系,校方可以组织一些沙龙活动,“实践”应该与“理论”肩并肩,将“跑腿经济”视为“大学选修课”,让师生“教学相长”。

  张传发

  ●三言两语

  “跑腿经济”给一些想创业、有勤工助学需要的学生带来了很多机会。这样的行为,从市场经济意义上来说是各取所需。

  ——孙明

  在高校这类以教育科研为主的环境里,过度追求商机不合时宜。

  ——宋严

  这种业务的背后,夹杂着“懒人经济”的成分。像代课、代点名这样的“跑腿经济”,本身就属于违背校规校纪,高校内部管理也缺少一套量化的审核标准,很容易错位或者演化成逐利性质。

  ——闫青

  跑腿业务一旦冲破条件和边界,就会变得不合理,违反校纪校规,自然并不可取。

  ——岳颖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态度。既要正视这样一种业务的存在,也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跑腿业务”才不至于跑偏,学校也才算尽到教育的责任。

  ——李晓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