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面从严治党释放发展新红利

2016年12月15日 10:45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考核中持续领跑,省科技奖获得量连续4年居粤东西北地市第1,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7,1-11月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3……以严肃查处系列腐败案为起点,茂名市近年来在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引领下,“打虎拍蝇”持续发力,重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用实践再次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为发展释放更大红利。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准确,战略上谋划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中国实际、坚持科学思维和问题导向,系统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既坚定了共产党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更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定位,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持续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政治保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一系列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挑战,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党中央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大反腐败力度,强化执纪问责,促进了党风政风明显转变,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坚决拥护。但不能忽视的是,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诸如“反腐败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腐败会让干部缩手缩脚”等一些错误论调也不时出现,混淆了视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的,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换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利益藩篱”“寻租行为”,回应市场和社会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更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风气。正如茂名经验所展现的:挤出脓血才能让整个肌体健康,有健康的肌体才有光明的未来。

  全面从严治党为发展营造了健康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可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可以集中精力、形成合力;反之,“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人受到排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人就会如鱼得水,这种风气不纠正、不扭转,既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也会损伤干部队伍、制约发展。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茂名市共立案2515件,涉及处级干部120人,反腐工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茂名的实践表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让一批作风硬、能力强、敢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呈现出“向上、肯干、敢干”的劲头。

  全面从严治党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样明确“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求“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纵观茂名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在力求经济指标达标的同时,通过重点治理电信诈骗、开展“夜学、夜谈、夜访”活动、“引水、种树、建馆、修路”恢复生态等一系列聚焦治安、民生、环保等工程,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体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健康的政治生态孕育科学的发展理念。茂名“华丽转身”的经验充分说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发展相辅相成,用好的作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全省各地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凝聚党心民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改革发展释放红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