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隐私产业链是一种群体作恶

2016年12月13日 07:44   来源:长江日报   然玉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近日,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化的社会。每一个公私机构,每一次交互行为,都在产生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然而,与这种天量的数据储备不相匹配的是,我们远未找到一套成熟的机制或方法,来对之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在此语境下,似乎所有人都是裸奔者。

  不难想见,所谓的“商务调查”“人肉搜索”等服务,只是一种最终端的商业形态。这条漫长的产业链,其前端必然是各行各业的信息泄露与打包整合。这其中,既有商业机构的数据也有公共部门的数据,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由此也可看出,贩卖公民信息的灰色生意,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已然是无孔不入。

  台面上的“人肉搜索”服务,从本质上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集成式、网络化的中介服务。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窃密者或搜索者,有的只是由无数隐匿的“泄密者”所构成的集合。在现实生活中,对业务数据的擅自收集与私下售卖,在各个领域都可能普遍存在,比如说银行、酒店、物业公司等等。很多时候,当事人并没将“泄密”当成多么恶劣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或许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个人隐私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的专门法律。

  公共立法的滞后是一个方面,而行业内部监管的不作为则是另一方面。在许多行业,针对客户隐私的保护,并未有一套健全的业务流程和职业规范来为之兜底。于是乎,各个环节的“经手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收取信息、泄露信息,到最后“泄密”成为流行的潜规则,却没有一个人要为此负责。如此这般,无法以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将“职业过失”追溯到具体的个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加快我国高铁“走出去”步伐    2016年11月22日
  • ·融入全球产业链助力产业升级    2016年08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