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纵容隐私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2016年12月13日 07:15   来源:红网   宋鹏伟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近日,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12月12日南方网)

  不再是公民的单一信息,而是门类齐全的“大数据”;没有想象中的高门槛,只要700元即可得到全套资料;更不必担心遭遇欺诈陷阱,第三方平台可以做交易担保……不知道的,恐怕还以为这是政策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呢。

  无论是“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还是700元的价格、快速准确的服务,都表明个人信息贩卖已告别了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个别内部人犯罪、私人信息保管不慎、商家虚假宣传,甚至不再限于一人、一时、一地,而日渐发展成为一条廉价高效的成熟产业链,可谓信息犯罪的2.0时代。

  更讽刺的是,这还是在全民声讨、恶性事件频出和执法力度不断升级的基础上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另一方面恐怕也说明打击与惩戒的乏力。大数据时代,信息就是商机,无论是想要发起“人肉搜索”的个人,还是以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的商家,都日渐依赖这块肥肉。强大的需求诱惑着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而价格不断走低、服务日臻完善的现实则恰恰说明,何险之有?至少跟收益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任何信息泄露,都离不开内鬼,内鬼的数量与专业化,决定着信息供给的价格高低。有些信息泄露完全可以倒推来源,试想,能够在几小时内提供多年来“身份证大轨迹”的能有谁?倘若是各个击破,恐怕没有如此便宜与高效,掌握这些信息的人仅仅是高级黑客吗?

  犯罪分子的嚣张,一定与维权成本过高有关。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从来不是问题,早在七年前,修订后的《刑法》就明确了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两项罪名,遗憾的是,执行力却远远不够,真正因此而坐牢的只是极少数,与甚嚣尘上的信息犯罪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大的原因,就是立案难,记者的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发现如此令人震惊的黑色产业链,当地警方却表示,“因被泄露的信息尚未构成公开上网等情节,所以暂不予处理。”难道非要等到受害者损失惨重,变成大案要案了,警方才能够介入?

  信息泄露,不仅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更是隐性财产的泄露,无论是否有人借此作恶,都应当视作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予以及时打击。相反,任何妨碍公民维权的行为都是对信息犯罪的纵容——记者已经把警察的工作都一块儿做了,有关部门还要视若无睹到几时?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