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替课畸形产业链何以驰骋校园?

2016年11月10日 07:35   来源:红网   姚瑶

  “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每一大节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大学逃课屡见不鲜,而有偿替课现象随之悄然成风。除了学生间相互替课外,还存在着被称为“替课中介”的人,他们活动于替课平台中,通过促成替课交易,收取中介费。“替课君”“谁帮我替课”、替课菌”……只要在微信公众号上搜索“替课”关键词,便能出现上百个提供替课服务的公众号。此外,还存在类似“滴滴替课APP”的手机应用软件,专门为替课提供信息资源。(11月9日《新快报》)

  大部分高校采取学分制管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多是终结性考核与日常性考评的分数按比例累加而成。因此,平时的课时考勤情况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因为“课程无聊”“有事缺席”“懒惰懈怠”等情况,很多学生不去上课又想要日常考评分数,高校便兴起“替课族”,“替课”者大多也都是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替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

  这正好折射出了当下一些高校学生对学业的轻浮态度。我们对高校教育的反思,也应该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学生这一主体上。从学生层面看,他们通过替课这一方式来应对老师上课的点名检查,听起来是规避风险的不错手段。但就本质而言,它仍逃不过自身角色错位的严肃追问。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故其在校期间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这一中心服务的,而不是顾此失彼地去忙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通过花钱的手段,轻而易举地逃过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行为,岂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教育支持,父母辛苦工作给予的经济支撑?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透过它,我们不但可以窥探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亦能透过这一切窥见高校教育背后的漏洞。

  调查发现,英语、语文、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成为替课的重灾区,很多学生认为,公共课不重要。这类课程老师与学生不熟悉,或是人数多不便于清查人数,有利于替课现象的滋生。许多公共课的老师照搬照念课本上的内容,课程缺乏趣味性与时效性,在课堂上也鲜与学生互动沟通。很多学生抱怨此类课程枯燥无味且学不到想要的知识,用处不大。这其实也是从反向的角度对高校教育进行提醒。除此之外,寻求替课的学生中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较多,他们多数面临考研或就业,而部分高校在四年级课程安排上不尽合理,复习考研、公务员考试的时间与学校课程多有冲突。在面临未来与修学分的抉择上,他们不得不让自己的时间更多放在考研和找工作上。面对这样的冲突,他们也有些无奈与不知所措。

  从角色定位而言,学生应认清自己的身份,珍惜自己最美好的学习时光。承担起责任,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自己负责。而较之于学生拙劣的替课战术,高校也应该在公共课上有一些改革,除了学术上的指导也应对大学生就业多一些引导。其次,在学分制度上也应该多一点人性化,比如大一时的空闲时间较多可以提前学习大二课程参加考试。这样不仅缓解了大四时的繁忙也充分利用了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大学时光安排分配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