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三十年,为何企业负担更重了

2016年12月12日 13:48   来源:光明网   谭浩俊

  近日,江苏省出台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21条措施。这也是江苏省今年以来第二次出台相关意见,加上年初出台的“首次减负”政策,两次政策预计今年全年将为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

  给企业减负,无疑是目前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为,减负比给予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来得更直接、更容易见成效。关键在于,这些通过理论测算出来的数据,能否成为企业的直接感受,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要知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对企业负担问题进行清理和整治了,且每年公布的清查结果,也是成效显著。可是,近三十年过去了,企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个中原因,值得反思。

  透过这些年来在企业减负问题上的所做的一切,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减负,也就是始终把目标定在“减”字上,围绕“减”字做文章,围绕“减”字算成效,而从不考虑“加”字,考虑“减”的同时有没有“加”的现象出现。譬如“减”掉的收费项目有没有真正减到位,有没有死灰复燃的现象,有没有改头换面出现,有没有新的收费项目出台等等。以收费为例,这些年来,取消的收费项目很多,按理,企业负担应当大幅减轻。可是,很多收费项目名义上是取消了,行政机关不再收取了,却一个个转变成红顶中介的有偿收费,且收费标准远高于行政收费。为什么制度交易成本那么高,原因就在于此。再以摊派为例,从实际情况来看,以摊派名义出现的负担越来越少了,可是,以慈善、捐助等名义出现的负担却越来越多了。结果,可想而知。“减”出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抵销不了“加”出来的负担。对企业来说,负担也就只增不减、只重不轻了。

  更重要的,这些年来,由于房价、地价等的疯狂上涨,银行资金大规模转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企业在用地、用房价格大幅上涨、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融资成本也是不断上涨,特别对中小企业来说,与使用高利贷没有多大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减负也就成为更为紧迫、但更加难以体现成效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在给企业减负这个问题上,如果只算“减”字账,而不算减负背后的“加”字账,不看企业被增加了多少负担,减负就极有可能成为表面文章。表面上是负担在减,实际上是负担在加。自然,企业对减负的感受就远不如政策测算出来的感受强烈,企业对减负政策的信任度、认可度、接受度也就不会太高,对政策的感恩之情也不会很强烈。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如何给企业减负问题上,确实是动了很多脑子、想了很多办法、出了很多主意,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很多政策,也确确实实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度。这一点,企业都很清楚。另的不说,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给企业减负很多。企业所以感受不深,关键是“加”的篱笆没有搭起来,“偷”吃企业利益的“狼”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凶残。那么,企业的负担也就不可能实实在在地下降。这样的结果,不仅企业对减负的感受不深,政策的作用与效率也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也许,这就是企业减负的辩证法、加减法,亦即只把眼睛盯在“减”字上,而不考虑“加”的因素、“加”的问题。结果,只会越“减”企业负担越重、越“减”企业对减负政策越没有信心。只有一手抓减负、一手抓规范,不让新的负担出现,减负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企业对减负政策的感受才会明显。

  政策好不好,效果有没有,不只看政策,还要看实施的环境和条件,看政策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冲抵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利因素。减负政策出台以后,由于受到增负因素的影响,几乎每次的减负政策都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在积极地为企业寻找减负出路、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更应当把眼睛投向新增的负担方面,看这些年来到底在哪些方面增加了负担,哪些是死灰复燃的,哪些是该减没有减到位的,哪些是新增的。减负,只有在堵住了增负口子的基础上,才会见效果,才能出成效。否则,东边减税,西边加费,政策减负,操作增负,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为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当起了“遮羞布”。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