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

2016年11月15日 08:32   来源:人民日报   毕诗成

  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还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超前学习、不讲原理、追求解题技巧……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则依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大家不断呼吁,应试教育导致孩子们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为此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如果说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的话,那么现在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这也警示我们:“教育减负”光靠主观上的棒喝封堵,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清校外各种自主加压的根源,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针对性地清除这些病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名校借助奥数筛选优质生源,很多培训班借此“东风”迅速做强。再比如,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抄近道”的得高分策略机构,自然会大行其道。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我们经常感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可否认,其大学招生制度及理念对学生及家长有着更为实际的影响。比如哈佛的招生简章上总会提及学生社区服务、领导才能、学生活动等参考标准,且在招录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贯彻了这些标准,许多满分“状元”被拒之门外就是证明。当形成招生文化并固定下来之后,自然就会很好地发挥其“指挥棒”的效能。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关于教育的叙事就会在校园内外形成两重分野,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搞套路应试、超前学习的民间培训机构,向我们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讲教育减负、素质教育的大道理,非常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减负还在路上,各方人士仍需努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