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的治本之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标是通过改革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一方面,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应当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产生“滞胀”等现象。我国的市场机制还处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与西方国家只能通过大幅减税和压缩政府开支进行供给侧管理不同,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供给侧管理方面有很大优势,突出表现为能够更有效地通过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综合政策和举措,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可以进一步优化政府调控。从地方经济工作的角度看,政府可以调控市场,但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违背市场规律造成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比如政府超越市场范围采取一些不当的鼓励政策,就可能引起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政府调控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市场失灵,而不是不当干预市场。再比如企业成本高企的问题,有些成本是企业经营性成本,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管理来降低;有些则属于制度性成本,如税费过高等,应由政府着力解决。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真正搞清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优化政府调控行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相关领域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结合辽宁的实际,重点是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结合。
结合去产能深化国企改革。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原因。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区别不同情况,通过重组、部分退出或改制的方式,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尽快清除“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释放其占用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有利时机,下决心把国企改革改到位。
结合去库存加强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若调控不当,也容易诱发投机需求,形成经济泡沫。目前一些地区库存过多,就是因为需求泡沫破裂后房地产实际需求难以容纳过多供给。所以,政府应把需求结构搞清楚,区分实际需求和投机需求。一方面,挖掘城镇化过程中的刚性需求潜力和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改善性需求潜力,消化房地产库存;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府调控限制投机需求,引导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
结合去杠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去杠杆不是简单减负债,而是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使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更趋于健康。为此,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包括股权投资、企业上市等方式,使企业的融资结构合理化,并降低资金成本。地方政府应通过发行债券优化债务结构,同时在政府投资领域积极引进社会资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进行投融资。
结合降成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减负,重点是减轻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此,需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大幅削减政府性收费,并通过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依法行政减少由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投资经营损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努力使东北的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东北地区养老金缺口较大、社保缴费比例偏高的问题,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妥善地解决。
结合补短板创新体制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判断什么是短板,尤其是对中长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短板。通过改革的办法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形成补短板的社会合力,防止出现政府包办代替、一哄而起的情况。特别是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要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通过市场力量也通过一些必要的政策杠杆调动企业积极性,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动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作者为辽宁省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