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针对的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是,由于国内市场不能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高层次消费需求无法形成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现实需求,而是转化为国外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没有起到拉动作用。这种状况恰恰又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制造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一些产业产能大量过剩的背景下出现的。这说明,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只在需求侧拉动供给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供给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看到,导致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机制问题,因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应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还应注重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促进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有效供给是指在档次、质量、安全等方面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供给。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应与建立促进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如果这一机制没有形成,即使“去”了当前的过剩产能、库存和“僵尸企业”,仍然可能产生新的过剩产能、库存和“僵尸企业”。为此,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需要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科技创新与产业产品创新有效衔接的机制。二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现在的过剩产能大都集中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市场机制,注重运用市场力量调整存量结构。三是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建立精细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只有完善这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解决供给的档次、质量、安全等问题。
补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短板。从长期来看,相比需求侧的拉动力,供给侧的推动力更具根本性。供给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量的贡献,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及配置情况、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效能等。这些方面正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现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补两块短板:一是深化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推动要素进入有效供给领域。二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完善激发企业活力的有效激励机制。需求侧的经济学关注的是选择问题,也就是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市场选择资源流向;供给侧的经济学则关注激励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比如,在去产能方面,应认识到过剩产能并不都是无用的产能,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过剩产能引导到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减少资源浪费。在降成本方面,应打出“组合拳”,既进一步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又通过推进金融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降低电力价格、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改善经营。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应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带动这些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挽救的企业,还是要坚持“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