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互联网全球治理 势在必行

2016年11月18日 14:54   来源:中青在线   荆林波

  作者:荆林波 中国社科院社科评价中心主任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视频讲话,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发出了中国声音,其核心思想就是:互联网治理,是全球治理的新领域,必须协同创新,共同治理。

  互联网治理:全球治理的新领域

  1990年,德国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首次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1991年,在瑞典的会议上,参会人员发表了《关于全球安全与管理的斯德哥尔摩倡议》,提出建立与发展多边规则和管理体系以促进全球相互依存与可持续的发展。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5年,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天涯成比邻》(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报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价值以及全球治理同经济全球化、全球安全的关系。

  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和有效的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生态和安全问题(包括全球性的冲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然而,随着互联网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互联网的国际规制如何确立?全球治理如何推进?都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治理:从尊重网络主权、保障网络安全开始

  尊重网络主权,坚决反对网络霸权。在互联网领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跟跑者”,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从硬件到软件,从基础到应用,从产品到服务,我们与信息技术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产生所谓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而信息技术产品供应厂商无形地控制了使用部门,导致使用部门“设备不能碰、配置不能改、账户不能管”的“三不能”问题,系统控制权事实上掌握在供应厂商的手里,并且往往留有所谓的“后门”技术。再加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购买,需要不断更新,而供应商之间,标准不同,彼此不兼容,如果要更换一个供应商,那么,需要全面更新系统,成本巨大。比如,IBM的大型机和思科的路由器等占据的金融机构市场,可以侵入用户的运行,摧毁其他国家的金融系统;英特尔公司控制了CPU核心技术,可以利用硬件后门技术,在关键时期破坏其他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谁来规制垄断企业的行为,而维护世界网络世界的平安,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话题。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维护网络和平安全,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对于各个国家至关重要。但不得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如今网络黑客、网络攻击等现象频发,严重破坏着网络空间安全,挑战网络空间秩序。而要有效打击互联网的反对势力,就必须构建国际间的合作机制,联手保障网络安全。

  互联网全球治理:中国应当有所作为

  为了顺应互联网全球治理的浪潮,我国应当构建我国自己的互联网全球治理理论。深化对互联网全球化和互联网全球治理的研究,正确认识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实质和规律,根据我国的特点和国家利益,形成中国自己的互联网全球化理论和互联网全球治理观,为世界贡献中国人民对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先进理念。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当然,构建我国自己的互联网全球治理理论,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夯实基础。而这就需要我国的智库,积极参与其中,建言献策,分享治理智慧。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话题已经超越传统的政治、经济话题,日益扩大到诸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领域,这些话题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智库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再比如,在全球共治与分治的矛盾中,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如何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处理好关系,如何理顺我国与金砖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些都需要相关智库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筹划出长期的、战略性的建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