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互联网+”融入社区治理

2016年11月17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   吴晓林

  在社区治理中融入“互联网+”的元素,不仅能实现社会自我调节,而且有助于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

  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驱动创新的“巧力量”,同时也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是以“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此主题下,“互联网+治理创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议题。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点,同样需要借助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商品房小区的迅速扩展,出现了很多人口数量过万甚至超十万的超大社区。这些小区不但突破了原来社区管理的范畴,而且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等新兴主体引入到小区中来,大大改变了城市基层的治理格局。新型社区、超大社区如何治理,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理念和机制的更新。我们对全国九大城市的问卷调查表明,75.6%的小区业主反映有必要成立业主委员会组织,推动政府治理与业主自治良性互动,但所调查城市的业委会成立比例均不足20%,运行较好的业委会也仅有15%。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成立起来的业委会与业主缺乏沟通、社区治理能力欠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社区治理中融入“互联网+”的元素,不仅能实现社会自我调节,而且有助于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事实上,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推动“互联网+社区治理”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小区业主通过微信公众号、智慧社区APP软件、客户端等互联网技术手段,获取管理信息、参与社区治理。“移动业委会”“掌上社区”等形式,正在搭建起基层政府部门、物业公司与业主良性互动的“云上互动平台”。

  比如,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业主决策电子投票暂行规则》,规范业主决策电子投票行为,维护业主合法权益,让业主自主推动的“互联网+治理创新”进入政府视野;贵州省通过“云上贵州”系统,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便捷的政务服务;北京市早前开始实施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在不同区域得到广泛应用,对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预警冲突起到了良好作用。实践表明,网络表决、电子公示、网络征集意见、微信讨论与动员、大数据、智慧社区,正涌动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巨大能量。

  “互联网+”的高速列车,是克服传统治理中观念和手段的局限,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线上互动同样重要的,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治理机制,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多元沟通的互联网通道,构建“政府+业主组织+物业公司+第三方组织”的协商沟通平台,推动“单边主义行政管理”向“多方协商治理”的转变,形成各个治理主体合作共治的格局。线上线下融合,政府社会配合,街道居民结合,才能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资源配置和问题解决的效率,亿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平安指数才会大幅提升。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2016年11月17日
  • ·开启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2016年11月17日
  • ·治理欠薪关键要理顺责任关系    2016年11月17日
  • ·我国正走近国际治理舞台中央    2016年11月16日
  • ·基层社会治理要善用大数据    2016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