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常有一些揪心现象,引民众抱怨。比如:办理准生证,“16天跑了8个单位,开了5份证明材料,涉及8个盖章环节”;假期旅游,景点有的人满为患,有的门可罗雀;路口红绿灯发挥治堵效用不高,绿灯无车和红灯长龙并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何解决?
其实,基层政府部门掌握着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以及大量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但由于一些部门存在数据“小农意识”、缺乏大数据思维、习惯对政务数据秘而不宣等原因,部分数据被锁在柜中、束之高阁,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了“数据壁垒”。如果职能部门能做到数据共享,打造诸如“一站式办理”“城市大脑”“互联网+信号灯”“实时旅游热力图”等项目,即可高效快捷破解“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困局,解决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难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重视大数据的价值。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已快速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说,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基层治理中,大数据正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强力推手”、政府治理的“幕僚高参”。这里的关键是,广大基层干部的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紧迫感和敏锐度,要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善于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日益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推进更加方便群众的在线服务同时,还能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规矩”,极大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构建新型政民关系和畅通民主协商渠道。
如何做好大数据模式下社会治理创新?首先就要将其作为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一把手工程,由基层党委政府主官亲力亲为,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并一抓到底。其次是将其作为一场基层执政理念提升的思想革命,积极引导基层干部涵养“互联网+”思维,把“节约居民每一秒钟”等理念根植于心。第三是将其作为一项发动群众参与的系统工程,紧紧把握群众需求“痛点”进行整个政务流程、服务标准等的机制再造,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信任和依赖的“黏度”。第四是将其作为一项效能政府主导下的民心工程,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势,探索群众“不上门”的行政审批和“送入户”的政务服务,彻底消除“条块不畅”“信息孤岛”等壁垒,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这场席卷全球的大数据革命。惟有尽快同步升级“互联网+”思维下服务群众理念,积极推动高效精准政务服务,努力让过去诸如群众办事“跑断腿”、社会管理“粗线条”、部门信息“不并联”、政府决策“样本少”等现象彻底消失,才能乘上大数据这列时代快车。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