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气候治理踏上“落实”新征程

2016年11月04日 10:30   来源:人民日报   

  《巴黎协定》生效,世界迎来考验各方能否兑现承诺、积极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新阶段

  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从达成、签署、批准到生效,《巴黎协定》完成了最后一个法律步骤。这是一项全面、平衡且富有雄心的协定,将令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踏上新起点,勾画出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景。

  “很少有问题比如何应对人类活动所致全球变暖带来的挑战更复杂的了”“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顾去年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不仅会场内充满波折与艰难,会场外也始终伴随着各界形形色色的疑虑与担忧。然而,12月12日,这项曾被众人认为“不可能达成的协定”不仅最终通过,而且从通过到生效历时不足一年,成为历史上批约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之一。《巴黎协定》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坐标,所获支持之多、生效速度之快,大大超出预期。从谈判、通过到生效的过程,既凝聚了各国携手推动低碳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意志,也为其他领域全球治理提供了借鉴,注入了信心。

  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采取切实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为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并促其早日生效作出了建设性贡献。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呼吁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前不久,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道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参加《巴黎协定》的批准书,为推进《巴黎协定》早日生效释放了强有力信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不同阶段评价称,中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基础的贡献、重要的贡献、关键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宣示,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节能减排作出表率。“十二五”期间,中国碳强度累计下降20%,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17%的目标任务;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2%,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11.4%的目标;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这些进展,彰显了中国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善尽义务、多作贡献的诚意和能力。

  《巴黎协定》生效,目光投向“落实行动”,世界迎来考验各方能否兑现承诺、积极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新阶段。11月7日起,《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首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次缔约方会议即将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预计将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共同商讨如何在技术细节方面落实《巴黎协定》的框架和原则。期待各方巩固、保持和发扬巴黎气候大会所展现的合作共赢精神,续写以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以最大诚意相向而行的全球治理进程。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理“蒜你狠”也要稳准狠    2016年11月04日
  • ·治理“炒信”要有刮骨魄力    2016年10月28日
  • ·治霾重在强化源头治理    2016年10月20日
  •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    2016年10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