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金融“牛鼻子” 突破优势产业创新

2016年11月17日 09:43   来源:光明网   冯维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实现全国人心舒畅、精神振作、斗志昂扬的全新局面。自信的底气何在?我们说,自信的底气在于创新。

  自信的底气在于创新

  创新才拥有生命力。暮气蔼蔼、死气沉沉谈不上自信。曾经有一段时间,固化的身份和僵化的体制扼杀了人们的正常创造力,全国普遍缺乏创新的激励,“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之风盛行,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甚至混乱。改革开放以后,思想得到解放,人身更加自由,创新的灵魂重附中国之体,并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才具有先进性。不具备先进性,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之中,“新”是目标和引领,“创”是过程和关键。创新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旦固步于“完成”的“创新”,创新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为“先进性”的桎梏和既得利益者打压创新与进步的“帮凶”。创新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必须勇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推进“创造性破坏”,始终坚持“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创新才永葆其先进,自信才不失其根基。

  创新才具备吸引力。没有吸引力,不能服众,自信容易沦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盲目自大。实践不成功不能服人,理论不彻底也不能服人。又有成功的实践,又有彻底的理论,这样的创新才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感召力。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需要不断成功的实践来丰富和证明,也需要日渐彻底的理论来解释和捍卫。在解决挨打、挨饿问题之后还要处理好挨骂问题,中国的自信才立得稳、站得久。

  正是看到创新的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重视集成创新的关键作用

  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大类。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可被视为集成创新的一种特定形式。一般来说,人们更加欣赏奇思妙想、“无中生有”的原始创新,这无可厚非。原创性成果往往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带动一大批继发性、次生性创新成果涌现,为经济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进提供重要推动力。可以说,原始创新在人类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具备基础性作用。

  从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来看,原始创新需要深厚的基础研究的土壤,但是却未必与直接的研究投入成正比的关系。伟大思想家和科学巨擘可遇而不可求的灵光一现,让原始创新的迸发带上了一定的偶然性。不仅如此,从基础领域的原始创新,到应用领域的经济社会效益,之间还有不短的距离,需要一系列创新去接引和弥合,由此为集成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

  集成创新的精神实质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科技创新中,其重要形式就是切合现实需求将不同技术的特点或优势集合起来。例如,传播声音的技术和传播影像的技术结合起来成为电视广播的技术,爆破技术与长程运载技术结合成远程打击的技术等等。这种单一领域内的特点与优势的结合可算是狭义的集成创新。

  更加广义和更具社会性的集成创新是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创新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种集成不是简单的并列和加总,而是基于互补的优势叠加放大效应而呈现出内在有机统一的特征。广义的社会性的集成创新往往也能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产生综合的、系统的、持久的社会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加直接的关键作用。

  “新金融”产业已成为我国创新“牛鼻子”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也将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和推迟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因此,我们要坚持创新,特别要充分发挥集成创新的支撑作用。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内在蕴含着“创造性破坏”的要求,最终是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并驾齐驱协调拉动的转变。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抓住创新产业的“牛鼻子”。

  当前,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手段,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理念,以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投资需求升级为驱动源的“新金融”产业,在我国逐渐成型,并成长为我国经济新动能。金融参与力量从最初单一的支付,发展到融合消费信贷、消费理财和消费保险等综合立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成为一种典型的“集成创新”。

  这种集成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演进,使中国的移动金融生活方式领先全球。

  汇聚磅礴力量,树立全面自信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全面自信,不应只停留在宏大话语体系的顶端,而是可以在人民群众针头线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展开。不仅如此,这些方方面面的自信还需要不同领域的创新有机集成,汇聚起支撑大国与国民自信的磅礴之力。只有这样,全面自信才具备扎实可靠的微观基础。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在理论、制度、技术等领域之内及各领域之间,狭义和广义上的集成创新大量涌现,文化自信的支撑越来越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成为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互联网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优势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及其转化而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坚实而极具说服力的支撑。在现代多领域集成创新的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性转换后的新形式,也逐渐发展出具备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有过波澜壮阔,也有过跌宕起伏。只要坚守创新要求,牢牢扭住集成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全面自信就不会落空,中国文化就能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并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