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工会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四个创新”为突破口和发力点,不断破除“四化”,才能使工会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好地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效破解群团组织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是党中央对群团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工会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四个创新”为突破口和发力点,不断破除“四化”,才能使工会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好地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创新组织体系,着力破除行政化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整合优化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中间层次,进一步形成眼睛向下、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各级工会应创新组织体系,打破原有封闭体系,构建小机关、大网络、强基层、全覆盖的工会组织体系。
一是机关减肥痩身。按照“大部制”设置总工会内设机构,推进机关扁平化改革,整合调减机关内设机构,改革调整所属事业单位,将与基本职责无关的职责任务和机构剥离移交,精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编制,充实到区县及其以下工会组织,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
二是基层强筋壮骨。针对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本着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的原则,把力量配置到服务群众的第一线。通过机关“减上补下”等充实基层工会队伍,采取专职、兼职、挂职、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同时按照资源统筹、功能整合要求,统筹使用基层党、群组织活动场所、公共(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基层党群资源的集合共享,推动工会组织在基层落地生根。
三是网络延伸覆盖。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广泛地应用,越来越多的职工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开展社会交往,工会要适应这种形势,发挥互联网+工会优势,把工会网络向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延伸,扫盲区、稳老区、建新区,延伸工会手臂、形成辐射链条,拓宽工会组织网上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渠道,构建起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实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让职工群众在网上能实时得到工会组织的服务。
创新管理模式,着力破除贵族化
一是实行“扁平化”管理。探索建立“专职+挂职+兼职”工会领导班子,“遴选专职工会干部+选派挂职工会干部+招募志愿者”;街镇总工会实行“主席+专职副主席+专职干部”:“小三级工会”聘用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干部;企业工会直选主席的工会干部管理机制。同时,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在工代会和工会委员会中的比例,消除重精英、轻草根现象,从而实现工会干部队伍有专有兼、有转有留、有进有出,形成一池活水,带来无限生机。
二是推行大数据管理。积极适应互联网+工会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从以人为主管理向以信息数据管理为主,充分发挥信息在工会保障职工权益资源配置和运用中的主导作用,系统推进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工会服务职工信息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工会服务职工的综合管理平台,发挥大数据在信息时代的管理优势,推进普惠服务。
创新运行机制,着力破除机关化
一是建立以完善联系基层、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重点的保障机制。把工作重心放在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职工群众上,建立基层工会和职工需求的调查机制、培育和发展服务职工活动机制、完善以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等制度,构建“职工提出——工会主导——社会力量承办——职工参与——职工评价”的活动开展机制,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精准、对路的普惠化服务,让职工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是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指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行会务公开制度、会员评家制度、工会主席问责制,建立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工作制度,构建起“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当主角、由职工说了算”的考核评价机制,让职工群众更好地参与、监督工会工作。
三是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跟踪落实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有所求、工会有所应”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线上职工诉求表达机制、线下职工反映问题办理机制、劳动关系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工会新媒体运行机制等,及时跟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促进合法诉求妥善解决,带动工会由活动型、福利型向维权型、服务型、创新型转型发展。
创新活动方式,着力破除娱乐化
一是搭建平台,做强活动阵地。要通过工会组织进驻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进驻公共(便民)服务中心、进驻党政网络平台和网格体系,打造工会组织示范服务站点,推行错时上下班、周末值班和职工预约制,开展建会入会、诉求收集及反馈等服务职工项目,探索把工会工作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之中,实现工会服务在工作地、居住地以及网络空间的三重覆盖。通过把阵地建在职工家门口,把服务送到职工家门口,让职工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工会这个“家”,并在此享受到“家”的温暖。
二是两眼向下,做实服务品牌。工会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实效,探索推动工作品牌从常规化转向“常态化+经常化”转变,努力推动工会服务从高大上转向“基层化+小众化”,从自办型转向“社会化+专业化”,打造一批有实效、叫得响、可推广的服务品牌,使工会工作品牌更贴近职工实际和工作生活所需,让职工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