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起,几百袋土豆的主人、来自青海的六旬老人马先生,就一直被“滞留”在深圳无处可去。11月14日,了解此情况的深圳市民将此消息发布至网络和朋友圈,引起市民的接力转发和关注。受此影响,马先生的32吨土豆几乎一夜卖光。15日上午,记者了解到,老人的土豆已经卖光。(11月16日南方网)
为了让自己种的土豆卖上一个好价钱,马先生不远万里之遥,将土豆从青海拉到了深圳,却在售卖环节遇到了大麻烦:土豆太小,无法进入店铺销售;零售太慢,土豆和人都不得不长时间“滞留”;土豆会慢慢发芽、腐烂,一年的收获面临泡汤的危险。幸好,这是个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朋友圈的转发,让一场“悲剧”变成了暖心剧。
如果仍然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时期,马先生不可能知道万里之遥的深圳土豆可以卖个比家乡高得多的价钱,也不可能有如今这样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所以,能够从青海来到深圳,还是要拜社会发展和信息时代之赐。可是,时代毕竟不同了,以前把东西拉到集上摆摊就可以卖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至少在大城市里已经不会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比如,售卖农作物需要一定的准入条件,农作物本身也需要满足一定的规格要求,甚至还需要按大小、重量、质量等进行分类分级,这一切,都已经不再是仍然遵循传统思维模式者所能完全理解和做到的了。
这样的场景在东部地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因为交通的相对便利、信息的相对流畅、观念的相对开放,东部地区的农业从业者会有更多途径和方式销售自己所生产的农产品。但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对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就有些力不从心了。马先生愿意花费一万余元路费、几天几夜奔波万里,说明他在乡亲们中间还是比较有魅力、心思比较灵活的人,而其他的很多乡亲们所面临的困境和苦恼,恐怕比他还要多得多。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其实是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但又在很多方面呈现出脱节状态的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如何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问题,或者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如何缩小差距、融为一体的问题。
要让马先生和他的父老乡亲们不必万里奔波,即可将自家的土豆卖出一个好价钱,需要有完善的农产品收储体系,需要有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需要有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其他各种配套的政策支撑,这一切,都非马先生一人之力所能做到,需要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行。
从马先生的举动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人们在发展经济、增长收入上,本身并不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区域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以及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大背景下,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就需要东部给予中西部更多的支持,更需要中西部的地方政府有更多作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