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去火星种土豆,有谱

2016年06月02日 10:58   来源:人民日报   强 薇

  古代中国人把火星称为“荧惑”,因其荧荧似火,行踪不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不仅揭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还发现这颗星球相当宜居。于是,人类迈向火星的脚步越走越快,除了登陆火星,还要在火星定居。特别是随着影片《火星救援》的上映,大家似乎觉得移民火星已经不是件遥远的事了。

  要移民,就得有食物。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土豆有幸成了科学家首选品种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近日宣布,将与利马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合作,在南美洲阿塔卡马沙漠进行太空种植模拟实验,尝试在模拟的火星环境中种植土豆。

  阿塔卡马沙漠的土壤环境可谓是地球上最像火星土壤的地带,科学家还将模拟出火星大气,将种出的土豆暴露在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下。被选中的土豆也非“等闲之辈”,均是可在类似火星的酸性少水环境下存活的“强壮”品种。

  有人会问,为什么选土豆呢?土豆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均衡、生长周期短。土豆中的蛋白质最接近动物蛋白,并且富含赖氨酸和色氨酸,其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相当于苹果的10倍。更重要的是,土豆既能作食物,也能作“种子”——只要将带有芽眼的土豆埋到土里就可以,正如《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所做的一样。

  不过,真的在火星上种土豆,还要解决许多细节问题。比如说,火星的土壤与地球不同,没有帮助植物生长的细菌,却有可以杀死植物的重金属盐,若想在火星种东西,先要对火星土壤进行处理。虽说无土栽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在火星土壤上进行种植更具可持续性,而且一旦证实了在其他星球耕种地球植物可行,这不仅是航天领域的一大突破,也将为农学、植物学等学科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在成功将人类送入宇宙空间后,科学家们开始着手实践如何让宇航员在离开地球后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太空进行种植便是拓展宇航员活动范围、改善生活条件的一个尝试。事实上,除了土豆之外,各国的航天部门还在努力试种别的植物,只吃土豆对于宇航员来说毕竟太单调了。不久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蔬菜生产系统就为宇航员提供了在太空生长的莴苣。

  人类探索宇宙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开垦宇宙空间一片片的处女地,还是为了给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更多改变。换句话说,是人类的现实需求在不断激励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一次火箭发射的成本太高,于是SpaceX公司造出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火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于是各国开始探讨小行星采矿的可能性;庞大的人口让地球不堪重负,于是移民火星的计划开始出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没有尽头,人类探索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