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人住院2天化验57项 过度医疗何时休

2016年11月09日 11:36   来源:东方网   玫昆仑

  报载,11月1日凌晨1时许,家住咸阳市文汇东路75岁的宋老先生突然上吐下泻,老人被送往咸阳市中心医院。经过两天治疗后出院,让老人无法接受的是,住院2天做了57项化验,化验费近1500元,其中还有梅毒、艾滋病、丙肝、乙肝等的检查。(见11月8日的《华商报》)

  平民百姓都能看出,该病情的老人住院还要做梅毒、艾滋病化验,这纯粹是“过度检查”,也就是过度医疗。因为医生一般只是对患者所描述的病情症状做相应的检查化验,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疗;如果没有相应症状而做检查化验,这属于过度医疗,损害了患者的权益,患者可以提起医疗损害诉讼。

  当然,对于这种过度医疗,患者虽有不满,但因过度医疗的界定涉及到举证责任和鉴定机构的确认等问题,既复杂,专业性也强,在医患关系中话语权掌握在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一方,许多患者因不懂医学知识,与医院对弈时往往处于弱势;即使驳倒了对方,医院抛出一句“还不是为你好”,往往让患者哑口无言。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过度医疗并非个案,早已泛滥成灾,导致看病贵且不说,还助长了医院和医生“创收”思想泛滥。本可拍X光片的非要做CT;本可做B超的非要做彩超;只需开国产药的,偏要开进口药……如福建的小伙林云生因小便时下体疼痛,前往重庆主城一家医院诊疗,被确诊为男科疾病,顺带做了包皮切割手术。没想到,短短7天的术后恢复与疾病治疗竟然花费3.7万余元,病却没治好,清单中列出了134个治疗项目;还有济南某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曾因心梗住院接受支架治疗手术,居然被放进了7个支架,前后花了十几万元。这些过度医疗,如果是趁“病”打劫,“宰”患者,就会把医院和医生非法逐利的本性暴露无遗,必然会遭到民众谴责。

  从这些事件透露出来的,还是医疗业处于一种短缺状态,医患双方在医疗信息与技术上处于不对等地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将接受的医疗服务缺乏判断能力,也没有了选择权,完全“被医疗”了,成为任人宰割的工具。比如感冒了,医生既要验血又要查尿,还要拍X片,你能说半个“不”字吗?只能乖乖地跑上跑下,给医院扔钱。

  这样的过度医疗层出不穷,问题还在于医院管理不善和监管严重缺位。医院如果激励医生“搞创收”,把医生的手术费与工资、奖励挂钩,从中“提成”来“搞创收”,这样可疑的过度医疗就难以杜绝。而有关监管部门的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则助长了这种医院和医生“宰”患者的恶习。试想,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出台坚决制止过度医疗的规章制度,对随意过度医疗者从严问责,如取消从业资格,类似事件还会一再发生吗?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过度医疗是怎么获得市场的?    2016年09月01日
  • ·用新闻伦理约束医疗报道    2016年05月13日
  • ·实施医疗合理用械正逢其时    2016年05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